(新春走基层)“中国柳编之都”编织忙 畅销海外50载魅力何在?

发布时间:2024-12-05 08:03:15 来源: sp20241205

   中新网 山东临沭1月28日电 题:“中国柳编之都”编织忙 畅销海外50载魅力何在?

  记者 沙见龙

  “这条柳编龙高约1米、长约6米,掌托红珠、身披金甲,造型宛若腾空飞翔。”为迎接甲辰龙年,临沭柳编山东省级非遗传承人杨进邦正加紧赶制来自海内外的柳编制品订单。

  临沂临沭县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早在1400多年前,当地百姓就用柳条编制农业生产、生活工具。时下,各行各业都在为迎接新年忙碌着,临沭柳编艺人们则不约而同地制作各式具有龙元素的柳编制品。

临沭柳编山东省级非遗传承人杨进邦展示他制作的各式“龙元素”柳编作品。王文杰摄

  杨进邦告诉记者,“柳编龙”制作过程繁琐,复杂的要耗时数月,最简单的也得一到两个星期。除了应对部分订单外,这些作品还将陆续送往各地展演展示,让人们更加了解非遗,感受非遗魅力,“同时也为人们带来龙年祝福”。

  提起临沭柳编首次“出海”,年近七旬的杨进邦记忆犹新。“1973年,临沭柳编产品被纳入首批柳编出口计划,当年出口200余套,打破中国柳制品出口空白。50年来,临沭柳编一直‘活跃’在国际市场”。

  1978年,临沭组建了中国最早的柳编外贸企业,次年企业出口额180万元(人民币,下同)。拥有良好美术功底的杨进邦,彼时在这家企业负责柳编出口产品设计工作,“那个年代给了我施展编织才华的空间,对这项工作也越爱越深”。

  历经千年积淀及近60年产业化发展,临沭柳编已从原来的单一传统器具,变为涵盖柳篮、家具、园艺等数十大类、数万个花色,融合了人文、历史、艺术等更多元素的工艺品、艺术品。

杨进邦(左)运用柳条,编织了一个融入“龙元素”的“春”字。王文杰摄

  “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喜欢现场挑选货源的英国客商约翰逊是临沭的“常客”。在他印象里,临沭柳编既美观实用、绿色环保,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又彰显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受到很多英国消费者喜爱”。

  临沭柳编产品的与时俱进,在朱崇帅的柳编工艺企业里有所体现,这也使企业成为约翰逊最常光顾的地方。“我们从海内外聘请了30多位设计师,主要将废弃柳条等环保‘废料’进行创意设计,制成圣诞树等各种产品,销往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资料图)村民在整理柳编工艺品。赵玉国摄

  在朱崇帅看来,柳编手工艺品是原生态的象征,大众对它的喜爱,透露出内心对低碳、环保生活理念的追求,“它能让人们从钢筋水泥、机械式的环境中脱离出来,享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惬意”。

  2022年,柳编企业在临沭已发展至460余家,全产业链实现产值40亿元,年出口10亿套,出口额达22.7亿元,实际业务拓展至76个国家和地区,从业人员年均收入5430美元。

  企业的“加盟”,让原本流传寻常巷陌间的临沭柳编品牌发展更为“丰满”。目前,临沭柳编企业已注册境内品牌30多个,申请专利360多项,10余家企业在欧盟、美国、日本、香港等地拥有自主品牌。

在山东临沭县,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电商直播,为临沭柳编产品广开销路。李金印摄

  发展国际市场的同时,临沭柳编也跟随中国电商直播热潮进军“线上”。返乡创业的“90后”陈继华告诉记者,得益于直播的广阔覆盖面,更多人知道了“淳朴的乡村手艺人编出的东西有多好”,同时他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投身到传承、弘扬传统手艺的行列中。

  “传统柳编像锄地一样,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正如陈继华所言,在临沭县各村落,几乎家家门前都整齐摆放着金色脱皮柳条;三五女工在柳编加工点边话家常边做活。当地2000余个加工点直接带动近10万人就业。柳编技艺传承也实现了老、中、青、幼全年龄段覆盖,为应对源源不断的海内外订单厚实“家底”。

(资料图)图为晾晒柳编产品。周青先摄

  “临沭柳编工艺品占中国柳编产品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显示了全球对临沭柳编产品的旺盛需求。”2023年,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主席萨阿德·卡杜米(Saad Al-Qaddumi)率队对临沭柳编进行了多次考察,并即将为该县颁布WCC-国际“世界工艺之都”认证。

  在萨阿德·卡杜米(Saad Al-Qaddumi)看来,临沭柳编是勤劳和智慧的象征,直击人们内心对自然的纯净追求,也能让人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一认证除了证明其成就卓越,还想通过认可和赞赏,让这种‘美好’继续传承下去,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柳”下传统手艺,将环保理念“编”入人心。期盼“世界手工艺城市—柳编工艺之都”早日花落临沭,已成为这座被沂蒙山区包裹的小城民众最迫切的新年愿望。(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