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画中情(古悦新喜)

发布时间:2025-01-07 18:41:09 来源: sp20250107

  版画《天下共月圆》,作者宋源文。

  中国画《嫦娥奔月》,作者任率英。

  中国画《举杯玩月图》,作者南宋马远(传)。

  中国画《月曼清游图册》之“琼台玩月”,作者清代陈枚。

  版画《中秋》,作者赵宗藻。

  风露清,月华明,又是一年中秋时。从“中秋夜迎寒”到“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中秋是文化符号,蕴含家国情怀,总能触发人们的无限思绪,并在文人墨客笔下演绎出高远的境界。文脉悠长,思接千载。中秋之际,以书画为载体,一起展卷而观,可以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同赏天上月,共品人间情。

  情寄苍穹的文化想象

  时间的流动、四时的轮转,让古人对宇宙产生了神奇的感受。仰望苍穹,日月是最引人瞩目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春朝朝日,秋暮夕月”之礼。“夕月”等多种风俗汇合,逐渐演变为中秋节,至唐朝成为全国性节日。

  一轮明月,千种情思,对月祈福是其中之一。五代佚名《浣月图》,就表现了“拜月”的习俗。富丽祥和的画面上,明月皎洁,高挂天际,曲栏庭院中虬松苍郁、梧桐丰茂,各种花卉竞吐芬芳,人们身着盛装,一派祥和之景。明代杜堇《祭月图》则更加详细地描绘了中秋祈愿的情形。月下的庭院中,架设围屏,陈列供桌,桌上摆放红烛、香炉、瓜果等物,寄寓祈福、团圆之意。画作中人物形象各异、内容丰富饱满、构图疏密有致、笔法生动传神,成为研究传统节庆习俗的鲜活史料。

  对月亮的遥想,也催生了多种与中秋相关的绮丽传说,妇孺皆知的当数“嫦娥奔月”。这一故事,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多有描绘,尤以河南省南阳市汉画馆珍藏的《嫦娥奔月》画像石最为典型。作品生动体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汉代独特的天文观,意味悠长。后世画家将神话传说融入生命体验,不断丰富这一主题的文化内涵。比如,南宋刘松年(传)《嫦娥月宫图》、明代唐寅《嫦娥执桂图》等,以不同的风格刻画了嫦娥在月宫中的生活景象,并添以桂树、玉兔等意象,使遥远的广寒宫多了几分人间冷暖,也传递出不同的思绪与寓意。现代任率英创作的《嫦娥奔月》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这张富有装饰性的工笔画,融入了古代壁画的技法,某些造型借鉴了历代相关作品,画风兼具传统意韵与现代美感,人物形象更是融入时代精神,受到百姓喜爱。其作为年画印刷后,发行量达上百万。明代陶成《蟾宫玉兔图》、清代李世倬《桂花月兔图》以及现代齐白石《桂花墨兔》等,则跳出对人的描绘,借由圆月、玉兔、桂花等典型元素,将优美传说演绎得含蓄清雅,既实现了艺术创新,也丰富了中秋文化表达。

  浪漫的文化想象让“嫦娥奔月”的传说不断被创新演绎,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航天事业发展,“嫦娥奔月”的传说被赋予新的意义,关于月的艺术表达也为之一新。像王法中国画《登月》、卢治平版画《浦江畔,青山下,星空里》等,皆聚焦新时代人们逐梦太空的步伐,以艺术化的语言镌刻人类对宇宙的永恒追求与思考,让古老的传说焕发新活力,也赋予中秋传统文化内涵更多时代价值。

  对月抒怀的人文哲思

  隋唐之后,人们对月亮的认识褪去神秘色彩,充满诗意的赏月、观潮等活动盛行,相应的中秋主题创作也从天上回到人间,歌咏自然美景、描绘人文活动、展现生活哲思,形成丰富多彩的节令文化。

  中秋之夜,月光如水,万象澄澈。赏月,成为一种雅趣。唐代诗人李白在五言诗《古朗月行》中阐释了赏月的两个层次:一是赏月色之美,二是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索。自然与心灵的交融,在画家笔下生发新的图像意义,展现出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文化观、艺术观。比如,南宋马远(传)《对月图》中老者举杯邀月、《举杯玩月图》中老者望月沉思,这些颇富诗意的图像,展现了古人酣畅快意的生活态度和神游天外的境界追求。画中的人物姿态、场景氛围等,能令人联想到有关中秋的古诗词,从中可以体味苏轼对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评价的精辟。与独坐清赏的文人雅趣不同,清代的张廷彦《中秋佳庆图》、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琼台玩月”,则以现实描绘,表现了中秋群体性赏月的场景,更凸显这一活动的大众性和趣味化。

  不只是赏月,在浙江一带,月夜观潮可谓是贯穿古今的又一中秋盛事。南宋李嵩《月夜看潮图》尺幅虽然不大,但气吞山河——右下取楼阁台榭一角,其上隐约可见点景人物;左上一大半画幅让与海潮,咫尺千里,全景式再现了明月高悬之下,钱塘江畔潮水奔涌的壮观景象。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也没有喧闹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孤帆远影、万顷银涛,以独特构思开阔了心胸。现代孔仲起对观潮也有着独特体悟和浓厚情感,创作有多幅“观潮图”,其中不乏“月夜观潮”场景。他以“弧勾法”“短线法”等技法描绘江潮海浪,呈现出铺天盖地的磅礴气势,展现了壮阔之美。

  中秋之月,更易引发人们心中的诗情画意,不少抒情写意之作丰盈了节日内涵。书法作品如东晋王献之(传)《中秋帖》、北宋米芾《中秋诗帖》等,或表达思念,或借物抒情,既写胸中丘壑,又抒人生际遇、现实感悟,成就吟诵中秋的传世名作。绘画作品如现代丰子恺《嘹亮一声山月高》,通过笛声与明月之间的互动,表达了一种质朴的情感:万般滋味,都是生活,放下思虑,才能体验当下心灵的宁静,享受世间的美好。

  从品月到品生活、品人生,书画里的中秋,既有烟火寻常,也有诗意清欢,以各自独具韵味的意境,不断深化中秋文化的丰厚底蕴。

  心系家国的美好寓意

  人们还将许多美好的情感与祝愿倾注在中秋圆月上,赋予月亮更多文化意蕴。一脉文心千古传,在现实的期盼、情感的寄托中,一代代文人墨客以妙笔不断勾勒中秋的文化内核,使其寓意丰富、象征独特。

  “最团圆夜是中秋”。追求团圆和美是中秋文化最重要的精神指向,镌刻着对亲人的牵挂、对故土的依恋、对家国的祝祷。古往今来,画家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反复诠释这一精神指向,展现了中秋文化穿越时空的魅力,丰盈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比如南宋马远《月下把杯图》,以边角小景的构图方式,表现中秋佳节与友人团聚的愉悦心情,画面浪漫且美好;元代王渊《写生图》,则以中秋月下一对栖息于桂花树旁的鸳鸯,表达幸福和美之意。

  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具有独特自然意象的中秋,也是庆祝、企盼五谷丰登的最佳时刻。在中秋主题绘画中,便有不少描绘节令物候的作品,一景一物都含有多重文化内涵。清代陈康侯《中秋佳礼》,构图简洁、用笔洒脱。画面上,月饼、柿子、葡萄等中秋节令风物错落有致地组合在一起,意境清雅。画作超越单纯的景物描绘,饱含着特殊节令之时人们对于生活富足的追求。中秋时节也是卖新酒、吃螯蟹、尝鲜果的好时机,明代徐渭《黄甲图》以寥寥数笔画出一只在肥阔的荷叶下缓缓爬行的螯蟹,秋高蟹肥之意溢出画面,饶有笔情墨趣,从中能体会到画家作画时的喜悦之情。

  在现代画家笔下,对月的文化思考进一步延展,艺术表达也相应创新。像宋源文版画《天下共月圆》以简洁的画面,刻画了群星闪耀的夜空中圆月高挂的场景,凸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意境,在超越时空的艺术表达中强化人们的精神互动,带来温暖美好的视觉感受;赵宗藻《中秋》用版画语言再现了传统水墨韵味,画面用山石作为连接,将潮和月融于一体,以一位海防战士在海岛上站岗的情景描绘,歌颂边防战士守护家国安宁的奉献精神;张世彦油画《秦时明月》以长城关隘和一轮明月的组合,探索悠远意境的表达,实现古今对话。人们对中秋的文化感怀、对月亮的情感寄寓不断丰富。

  月到中秋分外明。如今的中秋,节日气氛日益浓厚,相应的艺术活动也更加多彩,书画展、诗词赛、博物馆研学课和手工活动等,为佳节增添了不少欢快氛围。

  赏一轮明月,品无限情思。书画里的中秋,有历史与文化的交响,有审美与情感的和鸣,更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无限憧憬。中秋夜的美好仿若佳酿,愈品愈香。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7日 08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