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9:29:28 来源: sp20241227
中新网 长沙10月31日电 (记者 唐小晴)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如何将饭碗牢牢端稳,是全球各国共同面对的命题。30日下午在长沙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第二届大会粮食安全分论坛上,与会人员围绕“倡导全球合作、促进粮食安全”主题,就粮食安全热点问题展开探讨,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博鳌方案”。
超级杂交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图今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2022年相关数据显示,受经济冲击、冲突和不安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的驱动,全球粮食危机形势和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剧,推动全球粮食危机应对机制模式转变和加强相关国际合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日益凸显。世界粮食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一直以来,中国在解决好自己吃饭问题的同时,积极致力推动国际粮食安全合作,携手各方提升可持续农业生产能力。杂交水稻技术是中国开展国际农业合作的一张闪亮名片,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自1979年中方首次对外提供杂交水稻种子以来,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中方还通过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湖南作为中国粮食主要产销地之一,持续发力于提升共建国家农业合作水平、携手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袁氏种业、隆平高科等湖南企业,通过推广杂交水稻、培育蔬菜种子和培训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能力。目前,已有20多个非洲国家引进种植中国的杂交水稻。
今年正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如何进一步加强各国农业科技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优势互补,共促全球粮食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认为,在粮食刚性需求增长和资源约束趋紧双重挤压的背景下,提高粮食单产仍然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策略。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是开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路径的重要选择。”柏连阳还说,实施各级各类国际农业合作项目也是加强农业科技交流的重要纽带。
粮食安全是安国定邦的基石。与会人员认为,推动农业“走出去”也要确保粮食运得回。“要拓展进口来源、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不断拓展国际物流通道网络、加快构建国际物流体系,建立陆、海、空一体化运输网络,提高运输保障能力,确保粮食运得回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建议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多元合作机制,抓住契机完善粮食安全多边和双边合作框架,共建粮食安全共同体。
从国内角度看,截至2022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480公斤。虽然口粮自给率达100%,但部分需求仍需通过进口来满足,粮食安全这根弦仍旧不能放松。有专家建议构建粮食安全新格局,提高粮食供应链安全水平。
“践行大食物观是提高粮食供应链安全水平的有效举措。”崔忠付认为,随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主粮的消费量在下降、果蔬肉蛋奶水产的消费量不断提升,食物多样性的需求增加。在保障粮食供给的同时,构建多元供给格局、增加非主粮的有效供给。“还可通过技术改进和推广及基础设施升级等措施减少食物在生产、加工、流通、储运、销售过程中的损耗,通过消费者教育、树立节约意识、减少消费过程的浪费。”
农食系统也是保障国民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提出,农食系统转型目标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协调统一,应从发展多赢型或集成式技术创新、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等路径,推动农食系统转型,助力乡村振兴。(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