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新时代国家安全坚实根基

发布时间:2024-12-06 03:47:56 来源: sp20241206

  4月15日是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日前,两场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十周年”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国家安全相关领域的数百位专家学者聚焦十年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探讨,共谋新时代国家安全发展之路。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成绩斐然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指出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2024年4月10日,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安全学学科评议组主办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国家安全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百余年奋斗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践证明,总体国家安全观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为破解国家安全面临的难题、奋力开拓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

  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粮食、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人工智能、数据等诸多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这一战略思想科学擘画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整体布局,鲜明提出了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根本政治保障,深刻指出了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前进道路,深化拓展了国家安全问题的理论视点和实践领域,有效彰显了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大国担当。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党委书记程琳认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及“十个坚持”是对百余年来党的国家安全思想的系统集成,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论创新,标志着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形成。要坚持党对国家安全的绝对领导,确保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更好更快地推进中国化的国家安全学体系建设。特别要研究新质生产力对维护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及重大影响。

  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傅小强表示,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理论,已形成了“一五五”核心框架。“一”是一根主线,即“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个“五”分别为“五大要素”和“五大统筹”,彰显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十年来我国国家安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在傅小强看来,对内,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坚强有力,国家安全体系全面健全,国家安全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高效,有效推进了安全发展,从战略高度确立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地位;对外,我国主动运筹和引领世界变局,积极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海外安全保卫体系和能力建设进展显著。

  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任务、新风险和新挑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进一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4月9日,在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国际安全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十周年’特刊暨《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年度报告(2023)》发布研讨会”上,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研究院副教授严行健表示,国际安全态势主要是指世界各国在安全生存和发展方面所面临的各种情境。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际安全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依托,具有十分独特的重要地位。通过科学研判国际安全态势,能够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要实现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破解“国强必霸”逻辑,走出一条和平发展的新路。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唐永胜谈到,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安全治理为基础,国内安全治理与国家安全治理相互促进,促进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实现开放条件下的安全。下一步,应着力寻求将理论和实际问题更好结合,以适应国家安全学的实践需要。

  过去十年,中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围绕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大研究领域,中国学者在探索中积极回应国家战略所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左希迎总结称,十年来,聚焦传统安全领域,中国学界更加注重问题导向,充分回应了我国现实需要;关注前沿性研究领域,不断创新研究方法,产出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对话。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李开盛则表示,根据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要求,未来的非传统安全应更强调现实感与针对性,在加强学术研究中进一步体现其现实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大慧认为,当前,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已经进入突破期,对标新发展格局,如何构建新安全格局任重道远,学者也应积极进行探索,在政策实践和学术理论研究中不断推出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探索建构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

  国家安全学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综合性交叉性核心支撑学科。2020年12月,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正式设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防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成为首批15家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单位,确立了“11+4”的学科战略布局,贯穿“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国家安全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完善,建立起基础理论、前沿战略、政策研究和技术保障相统筹的学科体系……国家安全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回眸十年来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李文良表示,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统领下,国家安全学及其学科理论研究迈入快车道,突出特点为涉及领域和范畴广、问题意识鲜明。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院长、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院长肖晞表示,中国国家安全学“三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尤其是在学科体系建设中成果突出,具体表现为“提高站位、科学错位”。

  聚焦国家安全重大理论问题,提高政治站位,做到创新引领,促进交叉融合。范维澄表示,国家安全学作为一门跨门类交叉的特殊新型学科,在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交叉学科的定位和底色,逐步建构起多学科融合的自主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发展跨门类交叉的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其中,既包含风险预见与识别、危机推演与研判、战略应对与治理等现实问题,也涉及理论体系建构、风险管理、危机决策、能力提升等科学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提出,我们要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核心学科议题,因应时代发展变化,以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创造性实践,加快探索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有效路径;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框架,更好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把握交叉学科特色,推进学科深度融通,以培养政治坚定、专业过硬的复合型高素质国家安全人才,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程琳认为,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要以国家安全为中心,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树立风险意识,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开拓创新。

  在肖晞看来,立足当前成果,下一步应重点围绕学科的本体论、方法论等问题深入探索,聚焦学科的交叉属性和政治属性,牢牢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系统性和统领性,推动学科长足发展。

  新征程上,与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实践同频共振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作者:段丹洁 刘越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