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专业上新“新”在哪?透露出怎样的人才培养新动向?

发布时间:2024-11-27 10:07:03 来源: sp20241127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今年,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们前沿色彩、跨学科色彩强烈,交叉融合特色明显。

  又到9月开学季,新专业迎来了第一批新生。这些新专业学什么内容?专业动态调整的依据是什么?又透露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新动向呢?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陆续新设了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也有序淘汰了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据统计,今年高校的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布点,数量为历年之最。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按照教育部整体的部署,从2023年到2025年,我们对高校的学科专业布点要优化20%左右。这一次优化调整是从以前追求规模发展、数量发展转向重视质量和特色发展,这是优化学科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这些都透露出我国人才培养的新动向。目前我国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步伐正在加快,其主要依据之一,就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我们现在面临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和要求,要做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就要落到学科和专业。在这方面就要优化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提出了要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发展,新不是新瓶装旧酒的新,而是内涵质量的新。接下来是要走学科专业的内涵发展之路,来提高人才制度培养质量。”

  此次高校新增专业有不少是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而设。华南理工大学“智能海洋装备”专业是今年新增的专业之一,校方介绍,该专业积极响应国家向海洋进军、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是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满足海洋工程领域对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新工科专业。9月开学季,这一新专业迎来了首批20名本科生。

  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校方认为,广东是海洋大省,制造业产业链健全,未来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非常可观。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新增的24个专业中,有12个是工学类专业,占比50%,且大多数属于交叉学科,如智能海洋装备、交叉工程、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等,这和国家在学科专业布局上的调整方向高度一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优化学科专业的时候要新增包括理科、工科、医科方面的专业,这就是为什么新增专业中工科居多的最重要原因;另外从学科发展来看,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一定是需要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智能海洋装备”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体现了海洋工程、机械工程、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处理、软件设计等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属于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西南交通大学“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属于此次新增的工学类交叉学科之一。大功率半导体能承受高电压和大电流,在新能源、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西南交通大学在电气领域有深厚的底蕴,新专业是一门融合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微电子科学、固体与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新兴交叉专业。

  在9月开学后的一堂VR微电子工艺实训课上,新生们就沉浸式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从“真实问题”出发。通过虚拟仿真技术重现集成电路制造产线场景,同学们能在校园内就体验到真实工厂的环境,了解工艺流程,提升对集成电路产线的认识。

  专家表示,除了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专业调整的第二个依据,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近些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了很多新职业,这些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

  在此次新增的24个新专业中,如咖啡科学与工程、健康科学与技术、马术运动与管理、汉学与中国学、应用中文等,就属于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而新设的专业。其中,汉学与中国学是北京语言大学今年新增的面向国际学生招生的四年制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国际文化交流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今年9月,该专业第一批国际学生已经开始进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

  此次北京语言大学新增的另一个专业应用中文将从2025年开始招生。负责人表示,学院将聘请管理学、法学、医学等学科专家为学生授课,重点培养“中文+”创新复合型人才。

  北京语言大学应用中文学院院长苏英霞:“应用中文教学的创新之处是具有鲜明的中文+融合性、应用性的特色,重视实践教学。根据应用中文专业所设的四个培养方向,商务中文方向、文旅方向、科技中文方向、中小学学科中文方向,有针对性地面向相关领域、中外交流合作较为广泛的国家和地区招生。”

  近年来,北京语言大学在“新文科”的理念下,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但在今年新设了包括应用中文和汉学与中国学两个新专业在内的7个专业,还联合其他高校打造了4个面向国内学生招生的“语言+专业”的联合培养实验班项目。

  专业调整的第三个依据,是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专家认为,专业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应不断增强前瞻性、精准性。做“加法”要避免“一哄而上”,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区域发展急需和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提前谋划增设专业;做“减法”要避免在学科专业设置时缺乏科学审慎规划、片面追求“大而全”等问题,高校需要在不同赛道上办出水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高校要转变观念,不能够认为自己一个专业能够长期办下去,一定要多了解市场需求,了解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还有用人机构的需求,不能关起门来办学;第二个方面,对于学校内设置的专业要及时做质量评估,很多学校开设的专业之所以就业难,是因为不同学校的质量差别很大。当自己的质量在同行业、同类型的专业中是处于平均线以下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地谨慎招生,尽可能采取措施去调整。”

  针对目前专业动态调整带来的变化,专家建议,高校在进行招生工作时应加强对新增专业的解读宣讲,及时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了解新增专业;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选择专业时不要跟风追逐热门,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出理性的选择。

  新征程上,坚持以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导向,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才能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