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08:18:23 来源: sp20241227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10月16日,58岁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北京市少年宫,他的出现引来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杨利伟在“回望飞天路 逐梦新征程”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少先队员与载人航天面对面主题队日活动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少先队员和少先队辅导员面对面交流。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杨利伟说:“心里很激动,也有很多愿望。”
“每每回想起来,那时确实很激动。但在那一刻,更多的是一种使命和责任,自己的梦想和祖国的需要能结合到一起,对于一名航天人而言,是最大的幸福。”杨利伟讲述了执行载人首飞任务时的心情。
20年前的那一幕似乎就在眼前。
2003年10月14日,发射前16小时,从航天员三人首飞梯队中,选优确定了首飞航天员杨利伟。
10月15日,杨利伟熟睡到凌晨2时。在工作人员敲了两次门后,他起床接受身体检查。吃早餐时,杨利伟往自己的杯子里加了一点葡萄酒,与航天员聂海胜、翟志刚碰杯,以示喜庆。凌晨3时,出发前的杨利伟在中国航天员公寓门上写下“首飞航天员”几个字。
进入飞船,离火箭点火起飞的时刻越来越近了。想到肩负的重大使命,想到有那么多人在关注着他,就在零号指挥员下达倒计时口令时,杨利伟情不自禁地举起右手,发自内心地向祖国、向关心他的每一个人,敬了一个军礼。
10月15日9时,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11时过后,杨利伟开始在太空中进餐。这是一顿不同寻常的午餐,杨利伟一边看书,一边用捏挤包装袋的方式享用着颇具中国特色的午餐。
10月16日6时许,绕地球飞行14圈后,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稳稳着陆于祖国大地。
“感受太空的奇妙,是建立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的。”杨利伟告诉记者,“当我置身太空,我感受最深的是科技的伟大、祖国的伟大。所以,当我返回地球步出返回舱,才会不由自主地说,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杨利伟出征的一小步,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里程碑式的一步,更是中国人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杨利伟“飞天”成功,也点燃了无数人的航天梦。
然而,载人航天飞行是一项高风险性、高挑战性的事业。
这是惊心动魄的26秒。2003年首飞初始,杨利伟感觉良好。然而,当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火箭和飞船突然开始剧烈振动。
“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了。”杨利伟回忆,“有一刹那,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个痛苦的过程持续了26秒,凭着钢铁般的意志他硬扛了过去。
直到飞行器整流罩打开,刺眼的阳光从舷窗外照射进来,才让杨利伟忍不住眨了眨眼睛。听到杨利伟的报告声传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厅里掌声雷动。
杨利伟说,我们航天员深知从事这项事业的残酷性,但是我们更深知,我们所肩负的是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一代代航天人的信仰和付出。我们曾面向党旗发出誓言,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了民族的飞天梦想,甘愿献出我们的一切!这就是我们的信仰。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真谛。”在杨利伟眼里,这就是航天员大队生活。
这些年,杨利伟积极投身到科普和公益活动中,他想通过自己的工作经历,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热爱航天、崇尚科学的热情,在他们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为他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越来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们从‘跟跑’发展到‘并跑’,将来我们还要去‘领跑’。”杨利伟说,“作为航天员,我希望飞向更深远的太空。”
时至今日,杨利伟依然按时参加训练。他说:“不忘初心、积极求飞,飞天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选择了这份事业就意味着责任。我和所有的航天员一样,随时准备接受祖国的挑选。”
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后续发展,杨利伟向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逐步从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进而走向深空,支撑国家发展利益向地月空间拓展,建设形成我国主导的地月空间安全圈、经济圈、科技圈,在人类探索浩瀚宇宙中作出中国人更大的贡献。(法治日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