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02:17:16 来源: sp20250102
中新社 北京10月19日电 题:“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填补全球治理空白?
——专访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特聘教授黄仁伟
作者 韩禹 文龙杰 王宗汉 陈静
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中方将同共建‘一带一路’各国加强能源、税收、金融、绿色发展、减灾、反腐败、智库、媒体、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等内容,聚焦多边合作与全球治理。
百年变局下,“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填补全球治理体系的空白?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特聘教授黄仁伟就此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显著成效,开辟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搭建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新平台,提升了有关国家的发展能力和民生福祉。为什么说,“一带一路”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拓展了新实践?
黄仁伟:自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时起,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已近5个世纪。而最近几十年,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世界发生重要变化,非西方力量快速增长。在世界格局、特别是经济格局中,西方国家占比已少于50%,但世界的“规则”并不会因此而自行改变。“全球南方”国家要改变目前不合理的规则,却被污蔑为“破坏规则”,因为这触碰到了西方的既得利益,挑战了霸权。
“一带一路”倡议有三“联通”——“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世界市场有很多地方并不衔接,修路、修桥、修港口、修铁路……“一带一路”将这些节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一一相连,从而带动了共建国家经济活动的增长。
中国一直主张“发展第一”,而非“规则”第一。非西方国家要获得西方援助,首先要接受西方规则;中国给予国际援助没有这个前提,即使制度不同,中国也愿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同发展。所以中国提倡的以发展为前提的秩序,和西方以规则为前提的秩序,有本质不同。
2023年8月7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集装箱船密集往来。该港口2023年以来新增航线15条,其中开通“一带一路”及RCEP航线共9条。韩加君 摄“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发展理念上。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到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硬联通”“软联通”最终达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人民的“心联通”。随着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也增添了很多内容,从平面向立体发展,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从而有可能达到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阶段。近三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快于世界总体的平均速度,一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减贫速度也比非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要快。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用发展合作的方式探索新道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遍及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建立在发展理念之上的国际秩序当中,世界和平事业将会有长远的进步。
2023年9月7日,山东济南,一名集邮爱好者展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纪念邮票。崔鹏森 摄中新社 记者:“一带一路”是互利互惠之路,共建主体共享机遇、共谋发展,中国没有以自己的规则强加于人,或替代“国际规则”。您对此如何认识?
黄仁伟:中国遵守世界上绝大部分的通行规则,除非涉及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且当通行规则中存在不合理部分,中国通过磋商谈判解决,而非全盘推翻;在没谈成之前,仍然沿用旧规则。所以,中国并非用“自己的规则”进行“替代”,而是通过磋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达成共识、完善规则。
2023年10月16日,广东省广州市,进口展吸引采购商参观。第134届广交会进一步扩大进口展规模,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家企业参展,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参展企业占比60%。陈骥旻 摄“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则是“三合一”:一是历史形成的现存国际规则,二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及加入WTO与世界市场接轨后行之有效的规则,三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自身的多方面规则。
以雅万高铁为例,其开通对当地发展意义重大。东盟国家共有6亿多人口,印度尼西亚占将近一半,而爪哇岛上人口约1.5亿,占印尼人口的近五分之三。所以在爪哇岛上修一段高铁,对整个东盟有巨大影响,这为中国东盟合作打开了新窗口,是中国东盟合作的一个典范。
2023年10月17日,印尼万隆德卡鲁尔站,印尼一家四口在列车前拍照合影。当日,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标志着印尼迈入高铁时代。李志全 摄当地发展有了切实成果,其中经验才能不断总结和应用,被当地接受。而后大家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就成了规则。中国没有强迫当地人接受规则,而是让当地人切实体会到,这样的模式对发展是有利的。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有着独特优势,这种优势也是“三合一”。一是中国有建设基础设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二是中国有经济实力;三是中国有可靠队伍。基础设施建设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人力资源密集型“三结合”的工作。西方现在也制定了一套又一套的全球基础设施计划,但到现在没有一套做成,就是因为不具备这样“三合一”的优势。
2023年8月15日,2艘利比亚籍海上自升式油气钻井平台在中国浙江修整后重新上岗,奔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阿联酋。姚峰 摄中新社 记者:中国将如何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对世界多边主义有何意义?
黄仁伟:“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强调各有关行为体之间协商协调。“一带一路”从开始就是跨国的,需要双边协商协调和多边合作机制。所有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都出于自愿,不仅中国与东道国间充分协商,且相关国家间也要相互协调。
“共建”就是有关各方齐心协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绝不是被动接受“一带一路”,它们先后提出过自己的基础设施、产业、通道等规划及为此构建的合作机制,如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共建的“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等。这些规划与共建“一带一路”相向而行。
共建“一带一路”是为了带动全球投资和经济复苏,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这不是“独奏”,而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唱”。
中新社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全球治理发挥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黄仁伟:总的来说,目前的全球治理还是以西方为主,但在某个具体区域中,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逐渐形成了区域治理合作。
2023年10月1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杨可佳 摄例如,在生态治理、气候治理等方面,中国已提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停止新建煤电项目,与区域国家通力协作,共同解决生态环境治理、气候治理等问题。这就是将全球治理的内容放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来落实。
“一带一路”倡议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例如,在跨境电商领域,中国正为全世界提供最发达的跨境电商贸易平台,海外电商通过线上平台与中国电商完成交易,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基础设施将中国制造的商品运往海外仓,再从海外仓发到客户手中,这就是一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连接起来的新型开放。得益于这种开放,“一带一路”倡议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2023年9月21日,宁夏银川,民众在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上的尼泊尔展位参观。本届博览会国际展区主要展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名优特产。于晶 摄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不是口号,只有中国愿意做、也正在做,且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中国在探索一条新的全球化道路,这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条道路,是中国在世界舞台彰显更大作用必须要完成的答卷。(完)
受访者简介:
黄仁伟,现任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特聘教授;上海市美国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世界中国学论坛秘书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兼任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南京大学华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著有《美国西部土地制度的演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崛起的时间与空间》等。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