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2 22:27:34 来源: sp20241222
浙江杭州,上塘河碧波荡漾、微风轻拂,时有飞鸟从水面掠过。
“不久前,我们在河里发现了不少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鱼类。”参与河道水生生物资源监测的杭州市农科院专家林启存介绍,这些鱼类的出现说明上塘河的水质在不断改善。
地处江南水乡,水系众多,水生态建设是杭州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一环。多年来,杭州市以打造美丽河道为抓手,努力构建良好生态,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数字赋能,智慧治水
在杭州市拱墅区西塘河,一场水下清淤作业正在进行。河道中间停着一艘新型智能清淤船,工作人员黄晓烽通过远程系统进行操作,机械臂伸进水中,淤泥被慢慢吸上来。
传统清淤船不能调整角度,很多淤泥无法清理。如今,河道里工作的智能清淤船可根据河底情况自动调节清淤深度,不仅对泥体扰动较小,也避免了对水体的二次污染。被清理出来的淤泥,还可以再利用。
“传统清淤作业过程中,噪声、水质污染都很大。”黄晓烽说,相比之下,生态清淤工程量小,对河道水生态系统影响也较小,还能最大限度保护生物多样性。
同时,数字技术也在持续助力提升河道监管水平。
走进杭州市临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大屏幕上,水情水势、各类治水问题实时更新。此刻,一条关于辖区内梅堰河的数据报警信息,被传送到了工作人员的账号上,相关部门和对应河长也在第一时间收到交办问题清单。
这一切得益于河道中的小型水质监测浮标:它们可以随时监测水质数据,并传输到后端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方便城市管理人员开展智能巡河。
目前,杭州市建设了市区一体化智慧河道平台,构建了“一网统管”四大体系14个场景。从不断铺设的智能传感设备,到迭代升级的数字化平台,再到风险识别和水质预警体系,河道治理正变得越来越智慧。
多方参与,共建共治
余杭塘河畔,杭州市城管局城市水设施和河道保护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许国良正和同事们清理落叶。“以前落叶清理会影响附近居民生活,现在我们选用了噪声小的锂电池鼓风机,调整了清理的时间和方式。”许国良说,如今的河岸落叶清理工作,降低了噪声和扬尘,尽可能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作为河道管理队伍的一员,许国良干了20多年,足迹遍布500多条城市河道。许国良带着城市河道管养人员创立工作室,摸索出不少河道综合长效管理与养护的新办法,并得到了广泛推广。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河道管理中来。身穿红马甲,手提垃圾袋,沿着游步道一路巡查,观察河面是否漂浮垃圾……处处可见的志愿者和护水队员,已成为杭州市河道管理的常态。
杭州市通过多种载体鼓励并引导市民群众参与城市河道治理,同时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清洁家园”整治行动。此外,杭州市还有一支民间河长队伍。他们时刻关注城市大大小小的河道,发现问题后会及时拍照记录、整理上报问题,共同参与河道治理。
“实现河道清洁,多方参与很关键。”杭州市城管局城市水设施和河道保护管理中心党委书记蔡国强说,从专业治水队伍到民间河长,再到无数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杭州市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共护杭州城市水系。
一河清水,宜居富民
掰开河蚌,就能看见一颗颗珍珠。“水质好了,咱们的河蚌长势也比以前好了不少。”在拱墅区红旗河的河面上,养殖户石乃冬正摇着船桨,撑着小舟,对自己养殖的珍珠蚌进行检查。
这有赖于杭州市城管局引进的智能生物链治水技术。河蚌被投放后,会不间断滤食水中的藻类、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实现食物链有机质循环传递。
“景观河道里养河蚌能净化水质,水好了,河蚌的品质也更好了。”拱墅区城市河道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说,在这项技术支撑下,杭州市在保护水质的前提下,着力培育河蚌养殖产业,富民增收。
水生态持续向好,让河道两岸更加宜居宜业,市民也有了更多休闲空间。
位于余杭区的五常港,是当地主要的骨干引配水河道。每到周末,居民沈佳琪都会来到河岸旁的健身绿道上跑步。“环境这么好,运动起来很舒畅。”沈佳琪说。远处的亲水平台上,一些市民正在休闲垂钓;滨水步道上,家长正带着孩子们奔跑嬉戏。
过去,五常港岸边的居民非常喜欢划龙舟,但由于环境污染等问题,划龙舟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随着水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龙舟队伍又壮大了起来。除了能看龙舟比赛,人们还能在“河道生活”小程序上报名免费体验划龙舟、皮划艇、桨板等活动。上线仅一个月,“河道生活”小程序上的预约人数就已达到1500人。
这是杭州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缩影。近年来,杭州市结合当地实际,开展特色活动,致力打造“一河一品牌”,满足市民游客亲水近水、安全便捷地参与水上健身活动的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创新河道治理方式,不断改善河道环境,让城市更宜居。”蔡国强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07日 17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