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5:56:26 来源: sp20250108
新华社三亚11月19日电 通讯:中非农业合作的新“种子”
新华社记者闫洁 尚栩 罗江
初冬时节,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水稻国家公园的袁隆平铜像前,参加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的非洲国家代表纷纷插下杂交水稻秧苗,缅怀这位“杂交水稻之父”。
近半个世纪前,一粒粒杂交水稻稻种远播非洲,架起中非合作与友谊的桥梁。如今,一个个中国援助技术和人才培养项目在非洲落地,撒下助力中非农业合作的“新种子”。
喀麦隆亚巴西农业职业技术中学由中方援建,是喀麦隆第一所农业技术学校,主要开设农作物种植、禽畜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机设备维护等课程,自2017年开办以来已为当地培养大约500名专业农技人员。
学生朱尼尔·穆迪纳告诉记者,他能有机会上中学并操作农机设备,都要归功于这所中国援建的学校。
亚巴西大区区长让·米拉博·埃巴感叹,这所中学让亚巴西的农业技术面貌大为改观,帮助当地有效解决了就业,“我衷心希望两国的教育合作越来越好”。
正如冈比亚农业部长登巴·萨巴利在论坛发言时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国正在农业技术援助之路上与冈比亚同行。
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附近大马拉地区的一间菇棚内,40岁的法蒂玛正轻轻抚摸刚长出的数十簇平菇,脸上难掩丰收喜悦。
菌草技术不仅在中国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更成为走向世界100多个国家的中国致富技术。法蒂玛就是中国援中非菌草技术项目的众多受益者之一。这个由中国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福建正原菌草国际合作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援非项目不仅丰富了中非人民的餐桌,还传播了农业技术、促进了当地就业和减贫。
法蒂玛告诉记者,以前当地食用的蘑菇均为野生,没人懂人工种菇技术,如今他们种的菌草菇有了名气,客户既有当地人还有外国人,销路越来越好。依靠自己的小团队,法蒂玛不仅注册了公司,还定期为当地妇女培训菌草技术,带领大家一道脱贫致富。
“这真是充满希望的事业。不少人来咨询培训的事,我正忙着制定培训方案,希望能为当地妇女和年轻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她说。
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表示,中非农业合作十年来,农业农村部向非洲派出农业专家400多人次,并为非方累计培训管理及技术人员超过1万人次。根据农业农村部在论坛上发布的落实《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务实合作举措,将再建一批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未来3年,将为非洲再培养1000名农业科技和管理人员。
论坛期间,一封现场发出的“邀请函”成为中非农业技术和人才培训合作的生动注脚。在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介绍多年生稻“扎根”非洲的最近进展后,稍后发言的赞比亚农业部部长鲁本·菲里直接向他发出热情邀请:“您一定要来赞比亚,和我们的科学家交流,教我们怎么做。”
十年来,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了3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带动当地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100多万非洲国家的小农户从中受益。
今年9月,来自南非、尼日利亚、喀麦隆、乌干达、刚果(布)等非洲国家的农业部门官员和技术人员跨越万里来到中国海南,参加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举办的“发展中国家热带药用植物生产利用技术培训班”和“发展中国家木薯产业发展研修班”。
“木薯淀粉可以加工成饼干、酸奶、蛋糕、面条……”听了中方专家对中国木薯加工产业链的介绍,非洲学员们感到新奇:“木薯是非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但没想到用途这么广!”
参加完热带药用植物生产利用技术培训后,尼日利亚科研人员阿卜杜勒贾拉勒·优素福·纳达博直言开阔了眼界,收获颇丰。“培训内容丰富,我们学了如何培育和利用药用植物,还有不同领域专家传授木薯、椰子、菌类等作物的知识,对我今后的研究很有启发。”(参与记者 陈绍华、王泽)
(责编:王禹蘅、徐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