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4:44:27 来源: sp20250105
中新网 江西上高11月26日电(巫发阳)初冬时节,走进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五幼儿园,锣鼓一响,六位女子肩挑花篮施施然向前走去,两人手持蚌壳做开合状,采莲船一摇一晃……一场热闹的十样景表演正火热进行中。
作为上高县独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十样景早已成为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逢新婚、新屋、生子、祝寿、开张、升迁,都会邀请十样景表演队来增添几分喜气。2013年,上高“十样景”入选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宜春市上高县第五幼儿园小朋友正在体验十样景。巫发阳 摄“如今,我们十样景表演还走进校园,丰富的表演形式、热闹的节目氛围,总能带给孩子们一阵欢乐,表演过后大家常常意犹未尽。”十样景表演队负责人郑国香高兴地说。
“敲起板来拉起琴,敬请大家听道情。大家问我唱什么,唱一段带儿带女好坏来对比……”宜春市上高县锦江河畔,上高县盲人曲艺队队长陈锁生手持二胡,脚踩自制鼓乐器,唱起上高道情,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喝彩鼓掌,俨然一片欢乐祥和之景。
上高道情是流传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的民间曲艺之一,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又与瑞州道情糅合,终于形成以板箱二胡为主要乐器,既能演唱民间小曲,也能说唱长篇传书、自拉自唱的上高道情。2008年5月,“上高道情”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宜春市上高道情表演。巫发阳 摄“我们每年都要到全县1623个自然村演出,路已经走熟悉了,全县人民都认识我们。”陈锁生自豪地说,“那时候,不管是上高县哪个村庄,只要一听说我们要来,村民们肯定是几个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然后孩子们一大早就搬凳子、椅子去抢占位子。”
为培养上高道情传承人,陈锁生不仅前往特殊教育学校招收徒弟,平时下乡表演还会积极寻找合适的盲人。此外,上高县文化馆也积极采取措施,助力上高道情保护传承。
“我们切实做好上高道情省级非遗抢救性记录工程,将演唱的曲目进行录音、录像,然后归类整理、建档和保存。同时建立上高道情传习培养基地,提供专门的场地供盲人曲艺队排练使用,并安排专人带领曲艺队编排展演节目。”上高县文化馆馆长晏国莲说。
走进宜春市上高县敖山镇洋林村,沥青道路干净整洁,两旁绿树成荫,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村民叶其仁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多民族家庭,“我爷爷是瑶族,奶奶是苗族,妈妈是壮族,老婆是京族。”
图为宜春市上高县敖山镇洋林村竹竿舞表演。(资料图)敖山镇供图侗族的竹筒饭、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竹竿舞、壮族的五色饭……随着洋林村旅游研学人气越来越旺,村内餐饮服务、手工艺品、体验项目等产业越来越火爆,极大激起村民从业热情,带动村民从原来单一的种养殖业转型到综合型的乡村旅游业,提高了村民人均收入和村集体经济,促进洋林归侨少数民族村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近年来,宜春市上高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做好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工作,并逐步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发展大繁荣。(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