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王蒙:生活万岁,青春万岁

发布时间:2024-12-12 17:38:27 来源: sp20241212

泛黄的稿纸上,跃动着青春的音符;老旧的照片里,映照出多彩的生活……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8展厅里,“青春作赋思无涯——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展”正在展出。近300张照片和550余件展品,让观众得以深入了解王蒙70年的文学生涯。

观众正在参观“青春作赋思无涯——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展”。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观众正在参观“青春作赋思无涯——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展”。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王蒙是中国当代作家的典范,2019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从1953年创作《青春万岁》开始,他先后发表作品2000多万字。值此王蒙文学创作70年之际,“新中国文学的‘金线与璎珞’——王蒙文学创作70年文献展”“青春作赋思无涯——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展”“笔墨春秋——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作品展”相继开展,系统梳理总结了王蒙70年的创作经历、人生哲思,以及给文艺创作的启迪启示。

以“青春”为“笔墨” 写就文学华章

漫步在“青春作赋思无涯——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展”中,从“青春万岁”“这边风景”“创作是一种燃烧”“大块文章”“文化的光照”5个部分,观众能感受到70年来王蒙的文学历程与新中国的行进步履紧紧相连。

展览除全面展示王蒙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及其在各个时期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优秀文学作品外,还以时间为轴、以思想为线,传递出他对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生的深邃思考。《青春万岁》初稿、1957年未刊《青春万岁》插画草稿、《布礼》《初恋》手稿,以及王蒙获得的“人民艺术家”奖章都在展览中与观众见面。

《青春万岁》手稿。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青春万岁》手稿。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而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的“笔墨春秋——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作品展”,按照文学题材分类串联起王蒙文学创作发展历程,全面展示王蒙70年创作生涯的作品全貌,展现他创作中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家国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求与深厚理解,关于精神世界与价值追求的深层思考与人生智慧,及其对中国文化传播与交流作出的突出贡献。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出的“新中国文学的‘金线与璎珞’——王蒙文学创作70年文献展”,为观众呈现了《青春万岁》不同版本和王蒙朗诵视频、新疆题材作品和手稿、王蒙在改革开放后创作的代表作等,生动鲜活地再现了王蒙硕果累累的创作生涯。展览中除了富有年代气息的旧书报、手稿、影像等,还有“人生即燃烧”王蒙创作金句墙,供大家打卡留念。

三场展览全面展示了王蒙70年创作生涯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他对文学事业、文化事业的杰出贡献,让人真切感受到青春永驻的文学精神与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王蒙表示,自己之所以写作那么长时间还在写、还能写,还有激情、还有笔力,是因为自己经历了天翻地覆的时代变革,“我爱文学、爱语言、爱学习、爱写作,希望能写得更好,写出千秋故事、至爱诗篇。”

热情描绘生活 这边风景独好

从1956年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到改革开放后的《布礼》《活动变人形》,再到其后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以及近年出版的《笑的风》,王蒙始终敏锐地捕捉着时代的脉搏,笔耕不辍,永远青春。

谈及自己取得的文学成就,王蒙认为主要在于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他而言,生活中的一切,皆是创作灵感来源。

“我的兴趣广泛,热情持久,对各个阶段的各种情况都有浓厚的关注。我的少年、青年时代赶上革命成功和新中国成立,这给我的人生奠定了光明的底色,即使我日后遇到了一些曲折和挑战,也始终热情澎湃地书写时代、书写生活。”王蒙说。

曾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便是王蒙16年新疆生活所结出的硕果。“能够写活、写深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故事,特别是生活细节,这是文学大事。”王蒙认为,生活面的拓宽,沉潜到边疆大地上的所观所知所感,性格的锤炼,遭遇的积淀,对于一个写作人来说,堪称难能可贵,刻骨铭心。

《这边风景》获得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证书与奖牌。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这边风景》获得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证书与奖牌。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情系天下苍生,心系国家社稷,是中华民族“文以载道”的精神内核。正如当年茅盾文学奖授予《这边风景》时的颁奖词中所说,“……从正直的品格、美好的爱情、诚实的劳动,到壮丽的风景、绚烂的风俗和器物,到回响着各民族丰富表情和音调的语言,这一切是对生活和梦想的热诚礼赞。”

在今年11月召开的“人民艺术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表示,要向王蒙先生在文学道路上展现的精神致敬,“他热爱国家,始终用笔墨描绘民族复兴、讲述‘国之大者’;他热爱人民,总讲起在人民之中、‘做人民学生’的幸福;他热爱创造,主动把最鲜活的时代经验、最新锐的艺术技巧,随时吸纳到自己的创作中。”

钻研传统文化 活到老学到老

在对生活、对人民热情讴歌的同时,王蒙还悉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通过对传统典籍的解读,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做出了有益尝试。

王蒙在《天地人生》中写道,“我们讨论文化与传统……是为了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当下,认识我们的文化、我们生活的来历与精微内涵,认识传统文化的坚韧与新变。”他用自有的独特的生活化、哲理化、思辨性的语言,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与深远意义。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高雨表示,王蒙先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满怀热情地投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之中,他对《老子》《庄子》《红楼梦》等古代传统典籍的解读成为文坛一道独特风景,产生了广泛影响。

活到老,学到老。王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人要奋斗不息、学习不息、读书不息,交流不息,要热爱生活、要热爱文学、要热爱读书。”在他看来,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精品,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关注、热爱、分析和研究这个时代。

“创造性离不开想象力。”王蒙表示,文艺工作者不但要观察生活、捕捉细节,更要有想象力,“我们的创造力体现在,我们笔下所写,既有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又有希望的、期待的,或者警惕的、忌讳的事情。这些都要通过自己的想象,让创作比生活还往前走一步、还往里深挖一层,使作品比生活更浓缩,增加精神的力量。”

“耄耋初度复何之,键雨书潮堪自持。忧患春秋心浩渺,情思未减少年时。”这是王蒙自己写的一首诗,更是他70年创作历程的真实写照——他的“青春”好像还没有结束。我们相信,王蒙还将永远和人民在一起,永远热爱生活,继续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织就璀璨的文学图景。

(责编:王震、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