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6:34:24 来源: sp20250108
本文图片均为“行稳致远——张海八十以后新作展”现场。 中国美术馆供图
书法,肇于自然,关乎人文,映涵哲思,波及穷达。
书法之线连着古代与现代,有着内在文化生命的连续性。这条线,刚柔相济,枯湿浓淡,变化无穷,以其创新性体现了无穷魅力;这条线,点划时空,构建形态,神逮文字的天象地脉,饱含书者的信念与精神、智慧与情感,留下时代的审美风采。
张海先生多年游弋于书法艺术天地,其间所蕴含的创变之道、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早已默无声息地内化为他的生命过程。
他曾用三种角色概括自己的书法人生:如影随形的书法践行者,资深的书法组织工作者,以及年轻的高等书法教育者。此三者,道出了张海先生一生的理想与追求。
在书法创作之路上,张海先生行稳致远,始终保持着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他通过在“一笔草”“魏碑楷”“写意篆”等方面的探索,进行根植于传统的创新,以个体艺术生命的轨迹,呼应着书法史程的连续性,为气象万千的书法美学贡献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新的审美价值。1995年,沈鹏先生曾为张海作品集写过一篇序言,题目是《创造力的实现》。若就用“创造力的实现”审视张海先生之书风,其特点有三:一是,以汉隶为根据,以破体为路径,融篆书、楷书、行草笔意为一体端庄大方的张氏“草隶”;二是,以魏晋为高标,用笔刚健,结体简练,强调自然书写,格调清新,妙趣横生,别有一番情致的小字行草;三是,锋破神聚,中侧互用,虚实相生,笔影随形,具有探索性的破锋行草书。在此,不妨引用张海先生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书法家”荣誉称号时的颁奖词:“书法五体皆工,入古而不为古法所泥,锤炼出新。他的草隶、行草书,删繁就简,形简意丰,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以上引述,是对张海先生于传统之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成绩的中肯评价。
张海先生也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书法家。他针对书法现状,立足书法发展路向,敏锐抓住书法“尚技”、代表作、评论、时代风格、打造时代经典等业界与社会关注度很高的问题,研精覃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并拿出可行性方案。
张海先生还是一位书法教育工作者。年轻时,他就倡导成立河南书法函授院,面向全国培养书法人才;古稀之年又受聘郑州大学担任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并创办专业期刊,提供研究平台,打造学术阵地。多年来,张海先生孜孜于传道授业,为推动美术与书法学科建设和高等艺术人才培养,可谓汲引忘疲,奖题不倦。
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今天我们对书法家提出了更多要求——不仅在于推动艺术本体之发展,还应与当下社会产生互动,乃至参与社会文化价值之形塑过程。此间,书法家的社会责任感当是重要内容。
张海先生履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期间,书协推出了一系列促进书法事业健康发展的新举措,让书界耳目一新。张海先生不仅出谋划策,还捐资助学,扶困济贫;奖掖后进,不遗余力,至今为西部地区培养优秀书法人才已逾千人。
书法之根本在乎人,在乎由技入艺,进而入道。此道,不仅在于方式、方法、规律,更在于德。所谓书道,实为做人之道。凡流传后世而不朽之书法,皆与文相得益彰。文以载道,文如其人,而作为艺术创作之主体——人,乃一切作品之本源。与张海先生同任全国政协委员时,我们都提交了一系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代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提案。张海先生以艺履职,建言献策,令我感佩。
张海先生与中国美术馆之渊源可谓深厚。从组织群展到举办个展,他书法生涯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都曾在中国美术馆亮相。他亦受邀担任中国美术馆展览收藏评审委员会顾问,对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先后向中国美术馆捐赠40余件代表作、力作,丰富了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收藏序列。
张海先生循其性之所悟,求其学之所资,开性悟学,业精于勤——每过几年,就出一本作品集;每隔几年,就办一次新作展。张海先生就是以此方式督促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亦由是,今天我们方能于中国美术馆看到“行稳致远——张海八十以后新作展”,此展皆为先生近3年创作的数量可观的精品新作。古人云“梅花香自苦寒来”,此语正可应张海先生之艺术人生。凡临池学书者,当能感悟其个中甘苦。相信,通过展出作品,观者可以真切感受到一位书法家螺旋式上升的登攀之路,并从这位书坛耆宿身上看到蓬勃的创造活力。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馆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4日 0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