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16:58:23 来源: sp20241121
今天吃什么
是我们每天都要思考的大事
人均消费136.8公斤粮食
34.6公斤肉类
13.5公斤蛋类
12.4公斤奶类
54.7公斤鲜瓜果
108.2公斤蔬菜及食用菌
则是我们一年(2022年)的战斗力
除了粮食
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
样样都是美食
与草木共生的美味珍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
认识食用菌
人工栽培食用菌的国家之一
依草木而生的菌类
自古就被视为美味珍馐
《礼记·内则》中
记载的“芝栭”
指的便是灵芝与木耳等
生于木上的菌类
2022年
全国食用菌总产量
4222.54万吨(鲜品,下同)
其中黑木耳749万吨(折鲜)
仅次于香菇
产区主要分布在
黑龙江、吉林
福建、浙江、陕西等
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
地处吉林省东部的
长白山区
冬季漫长凛冽
夏季短暂温凉
昼夜温差大
同时还是
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
三大水系的发源地
有“黄金水源”之称
生态环境优良
盛产人参、黑木耳
等山珍山货
位于长白山腹地的汪清县
便是全国重要的
食用菌主产基地
汪清县属图们江
和绥芬河两大流域
境内山川密布、河网纵横
森林覆盖率高达92%
“八山一水半草半田”
的特殊地貌
制约了农业规模化发展
却为培育黑木耳产业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还赠汪清人
另一座天然“宝库”
从“靠天生耳”到“黑牡丹”朵朵开
因为形似人耳
单片呈现牡丹瓣状
汪清人都管木耳叫“黑牡丹”
汪清黑木耳种植历史悠久
初始阶段
主要是“靠天生耳”
耳农在隆冬时节
采伐中龄柞树
并为其接种自然孢子
等候木耳生发
经过技术不断革新
木耳栽培主要采用
地栽、吊袋方式
2005年以来
全县范围内开始推广
黑木耳小孔单片生产技术
时至今日
新技术已经应用于
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
小孔出耳方法
生长出的黑木耳
呈单个片状
耳型好、没有根、杂质少
采摘省工
吃起来也更方便
目前
汪清县黑木耳年栽培总量
基本稳定在6.5亿袋
产量达3.5万吨(干品)
走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
不时便可见一栋栋木耳地棚
当地通过发展木耳产业
累计带动就业超3.6万人
人均年增收3万元左右
“哏啾”山珍,餐桌上的“百搭王者”
根据采收时间的不同
汪清黑木耳分为
春耳和秋耳
春耳一般在
12月至次年3月生产菌袋
5月至7月采收
秋耳一般在
3月至6月生产菌袋
8月至10月采收
由于生长期昼夜温差更大
有利于营养元素累积
秋耳相对于春耳
肉更厚、色更黑、口感更佳
在黑木耳的品质评价上
感官特点是一项重要指标
一级黑木耳
要求耳片完整均匀
耳瓣舒展或自然卷曲
耳正面纯黑褐色、有光泽
耳背面略呈灰白色
正背面分明
耳最大直径在
0.8厘米至2.5厘米之间
厚度大于1毫米
源自长白山的黑木耳
干品耳型较小
耳片较厚、颜色深黑
硬度较高、声音清脆、耳质纯净
泡发后
叶片厚、颜色黑
耳质富有弹性
口感顺滑、爽脆
当得了主角,做得了配菜
入得了家常,上得了宴席
在“味蕾经济”的推动下
曾经生长于大山深处的珍宝
正奔向全国各地
变成餐桌上的“百搭王者”
全国特产“大摸底”
你还有哪些地域好物推荐?
人民网《好品中国》栏目
与你一起
发现更多“中国好品”!
来源|人民网“行进中国”吉林调研团
总策划|宋丽云
监制|李娜 谢龙 刘云 刘凡
策划|翟巧红 赵雯
记者|董丝雨 马俊华 李洋
字体|万祥生
设计|王远希
海报图片|视觉中国
支持|中共汪清县委宣传部
数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 《吉林统计年鉴2023》 《2022年度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结果分析》
(责编:王连香、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