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汉学家|埃及汉学家哈桑·拉杰卜:中文怎样连接两大文明古国?

发布时间:2025-01-01 23:23:36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社 北京4月18日电 题:中文怎样连接两大文明古国?

  ——专访埃及汉学家哈桑·拉杰卜

  作者 曾玥

  “我的中文名叫大海。”采访甫一开始,埃及汉学家哈桑·拉杰卜(Hassan Ragab)便用中文自我介绍:三四十年前,北京大学的老师为来自加拿大的马克·罗斯韦尔(Mark Henry Rowswell)取名“大山”,拉杰卜则得名“大海”。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位以“海”为名的埃及人,跨越距离和语言障碍,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在一年一度联合国中文日到来之际,拉杰卜在北京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从中文学习经历出发,分享他对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观察,以及对埃中两国如何以语言为媒,更好进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思考。

视频:【东西问】埃及汉学家哈桑·拉杰卜:中文怎样连接两大文明古国?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当初您为什么会选择学习中文,为此付出了哪些努力?回看当年的决定,学习中文和来华求学给您的人生带来哪些变化?

  拉杰卜:艾因夏姆斯大学是埃及最早开设中文系的大学,我从1980年开始在该校学习中文。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我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着迷,对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下决心学习中文,但刚开始学确实有点难。我每天投入大量时间阅读或收听中国新闻,以此扩充词汇量,不断练习拼音和发音。汉字是最难学的,但它又很美,所以我经常在课后反复练字,逐渐越写越好。在中国老师的耐心帮助下,我克服了学习障碍,喜欢上写汉字、说中文,开始了解中华文化。

  在中国求学是我人生最宝贵的经历之一,对我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不仅让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语言,还更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与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文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载体。通过学习中文,我能更深入理解中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学生与孔子像合影。受访者供图

  回国后,我参与创建了埃及明亚大学、阿斯旺大学和埃及英国大学的中文系,推动本地学生学习中文,促进埃中两国文化交流和理解。担任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多年来,我致力于帮助更多埃及人学习中文,促成埃及与中国的教育机构和文化团体合作,不断丰富本地汉语教育资源,助力埃中友好交往。

   中新社 记者:从来华求学到从事中文教学等,您见证了中国快速发展的几十年。在您看来,中国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拉杰卜:20世纪80至90年代,我先后在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那时候开始,我便对这个神秘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家充满好奇和期待。那时候,北京饭店是这座城市最高的建筑,大家的主要出行工具是自行车。到我离开中国、返回埃及的时候,北京已高楼耸立,展现全新的生活气息。

哈桑·拉杰卜在北京参加第二届非洲留学生论坛。受访者供图

  如今,我基本保持每一两个月就会来中国的频率。我很幸运亲眼见证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无论是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进步还是文化传播、生态保护,中国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导多边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的勤劳和热情也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这些都让我对这个国家充满了敬意和向往,也让我更加坚定继续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决心。

哈桑·拉杰卜与埃及学生在上海。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 记者:一年一度的联合国中文日即将到来。据您观察,当前国际中文教育有哪些特点和趋势?

  拉杰卜: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对学习中文产生了兴趣和需求。不仅是学生和学者,许多企业界人士、政府官员以及文化爱好者也积极学习中文,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开展交流合作。

  现在学习中文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更多便利。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出现了许多在线学习平台、移动应用程序以及线下文化交流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辅助工具。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学生学习中国剪纸。受访者供图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文教学机构开始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相结合,除了教授语言,还会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知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

   中新社 记者:埃及的中文学习情况如何?中文教育在两国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拉杰卜:我还记得我刚开始学中文的时候,班里只有不到八个同学。但是现在,埃及的“中文热”正持续升温。

  埃及中文教育为本国民众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目前,埃及已建成20多个中文系,孔子学院学生高达5万人。同时,埃及高校开设的中文系以开罗为核心,沿尼罗河两岸,向南北呈条带状分布,初步形成了辐射全国的中文教学网络。近年来,汉语教学被纳入埃及中小学教育体系,将埃及的中文教育事业推上了新的台阶。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的中文学习者。受访者供图

  中文教育为埃及民众提供了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机会,有助于两国人民之间相互理解,增进友谊。随着埃中两国旅游业深化合作、经济贸易关系愈加紧密,中文教育也为两国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提供了人才和语言支持,促进两国对话交流、民心相通。

   中新社 记者:作为中埃交往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您觉得两国的文明有哪些共通点?未来如何更好地进行文明互鉴?

  拉杰卜:埃及和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两国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等,这些古迹见证了文明的发展和辉煌。两国都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结晶,比如古埃及文学和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等。更重要的是,两国在价值观上也有许多共通之处。例如,家庭和族群在两国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尊重长辈、长幼有序等价值观念非常重要,传统的礼仪和习俗也得到了重视和传承。这些都是两国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近年来,埃中两国在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等多方面合作密切,成果丰硕。

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的《尼罗河畔的回响——古埃及文明特展》吸引参观者。陈骥旻 摄

  我在北京语言大学读研的时候,毕业论文研究杨沫的《青春之歌》。后来在北大读博,我将中国经典话剧《茶馆》作为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2010年,埃及引进中国电视剧《香樟树》,我主动承担了它的阿拉伯语版译制工作。

  现在,越来越多中国文化经典和礼赞现代中国人精神智慧的故事,正在走进阿拉伯国家民众的视野。例如“美猴王系列”丛书阿拉伯语国际版面世,《山海情》阿语版在阿联酋、埃及等多个阿拉伯国家播出,文化周、电影节、文物展、图片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持续开展。中国文学、艺术、文化,以及中医、中国茶等,都受到埃及民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中国的独特魅力所吸引。

  未来,埃中两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文明互鉴,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例如,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增进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与认知;通过学生交流、教师培训、课程合作等方式,加强两国教育交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等。

  我的中国老师曾告诉我,生活是一所黄金大学,能教会人们书上学不到的东西。我在中国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感受到不同的地方特色,学习到不同的思维方式,体验到不同的风俗习惯,也结识了许多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降生在世界上,不是为了互相打架,而是为了彼此互补,让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完)

  受访者简介:

  哈桑·拉杰卜(Hassan Ragab),中文名为大海,埃及汉学家,中国文学与翻译教授,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语言学院院长、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埃及英国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作为埃及高教部及多家单位的中国顾问,积极参与埃中教育与文化交流活动,曾获中国教育部颁发的汉语教育领域杰出贡献奖。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