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2:04:34 来源: sp20241130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在人民网开展的2024年全国两会调查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选十大热词。在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进一步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积极建言献策。
代表委员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代表说,“深入了解文化才能形成文化自觉。‘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解放思想,让我们更加自信地探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文化交流互鉴需要可知可感的载体。“作为国家‘文化客厅’,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143万余件,肩负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重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代表说,“我们将组织一批代表国家历史文化水平,反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精品外展,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耀鹏委员表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内心世界,充盈人民精神生活。
“中国动画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机遇,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展现中华文化与当代世界的对话,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委员说。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数字化可以很好地解决古籍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对古籍保护和传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陈天竺代表建议,运用数字技术对古籍进行采集和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收藏、整理、研究,推进出版、展示、体验等多维度、多形态应用,让古人的智慧结晶更多、更便捷地被当代人借鉴、利用,更好地实现其价值。
在河北保定中学教育集团的拓展场景课上,学生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动手制作非遗产品。“非遗是‘活’的文化,非遗进校园,要有创新更要走‘心’。”河北保定中学教育集团联合党委书记王淑英代表建议,既要突出学生主体,又要体现地域特点,注重通过个性化、多元化、多学科协同等方式开展非遗教学,让非遗文化真正在校园“生根发芽”。
近年来,广东粤剧院多次组织开展粤剧主题旅游研学、青少年粤剧夏令营等活动,让青少年“沉浸式”感受粤剧魅力。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委员说:“粤剧是古老的艺术,但不是高高在上、遥远的艺术。我们曾在研学活动中组织大家表演粤剧主题快闪《木兰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曾小敏委员建议,通过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更好融合方式,让更多青少年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中国国家话剧院紧扣时代脉搏,创作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我们的创作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关注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精神成长,用心用情用力抒写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委员表示。
“近年来,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了许多精品力作,希望加强资源统筹与服务保障,为创作保驾护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委员建议,对慰问演出、结对帮扶等项目,应采取加强东西部地区联动、扩大辐射范围、探索线上帮扶方式等,鼓励文艺工作者下基层。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方式、拓宽传播渠道,也引起代表委员们热切关注。“要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转型,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上线上云,扩大文化消费群体的覆盖面。同时,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精准度,向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品质精良的数字化文化产品。”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委员说。
近年来,很多专业戏曲院团大胆运用新手法、新模式,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拓宽传播渠道。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顾卫英代表认为,拥抱新媒体、探索新路径,关注当代观众审美需求,有利于昆曲这门历史悠久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有利于将传统经典和新创佳作送上大小屏、送到观众身边。
(本报记者邵玉姿、叶传增、肖家鑫、王锦涛、李纵、王洲参与采写)
吴 丹 王 珏 张明瑟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