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09:01:40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南宁11月1日电(记者 谢艺观)从广西桂林市火车站排涝到湖南平江抽排水,从湖南湘潭堤坝修复到资兴市道路抢通,从广西南宁市四十二中学管涌处置到贵港市堤坝加固管涌处置......
2024年,是中国安能南宁(那马)救援基地成立以来抢险救援任务最重的一年。“每次都是上一个任务刚完成,正准备返程休整时,又要奔赴下一个任务点。”救援基地训练救援部负责人贺椿焕坦言。
2018年9月,原武警水电部队整体转隶组建为中国安能集团,这些武警战士也脱下橄榄绿,穿上救援红,频频出现在一线救援现场。
图为南宁(那马)救援基地。 谢艺观 摄一声令下,星夜驰援
7月5日,湖南华容洞庭湖一线堤防在发生重大管涌险情、紧急封堵失败后,被撕开决口。
接到应急管理部电话通知后,南宁救援基地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紧急抽组39人,装备10台套,星夜驰援赶赴现场。贺椿焕就是其中一员。
人少怎么合理排班,人员怎么顺畅指挥,物资怎么提供,后勤怎么保障,每一件事他都要预先谋划。为了保证料车正常有序进入决口处,贺椿焕带领队员保通道路,指挥来往运输石料的车辆有序将石料倾倒在决口处。
7月8日,经过58个小时的鏖战,被大水撕开的决口终于合龙,比原计划提前13小时完成。
在抗险救援现场争分夺秒,贺椿焕及一众队员早已习惯。“今年几乎没回过老家,因为今年汛期来得早,走得也较晚,任务比较重。”贺椿焕回忆。
除了在汛期严阵以待,基地队员们还要随时处理突发险情。1月份,云南镇雄突发山体滑坡,当地基地火速调派救援队员携带专业装备赶赴灾区。操作大型设备,“精”字当头,但零下10度的气温让队员们手脚冰凉。“在搜救过程中,必须隔一会就要往手里呼一口热气,不然两只手就不听使唤了。”挖掘机操作手彭裕彬表示。
图为基地展示挖掘技术。 谢艺观 摄队员们冒着严寒,经历4天的鏖战,最终失联人员全部被找到。
人人都是“多面手”
闲时练就杀手锏,“战”时才能顶得上。为了提高救援能力,这些年,南宁救援基地不断加强科技救援力量建设,按照“精一、通二、会三”的总体思路,结合分队配发装备实际情况,给每名战斗员确定精的方向、明确会的种类,确保做到5+N。
“简单来说,就是人人都是应急救援员,人人都会驾驶冲锋舟,人人都会使用大功率排涝车,人人掌握一门重型设备操作,人人都会使用地震救援工器具,还要掌握高精尖设备、电力技能操作等。”贺椿焕解释。
在基地训练场,基地救援人员赖书发向记者展示了如何用液压钳夹鸡蛋,“这主要考验操作手的精确度,运用到实际救援中,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不伤害被困者。”今年,赖书发参与了包括洞庭湖、资兴、桂林等地的救援,平时练就的这一身本事,也在救援一线发挥了大作用。
“良将配宝刀”。基地狠抓训练之余,还配备了各种高精尖装备。在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救援任务中,基地利用科技救援优势,调动动力舟桥、大功率排涝车、无人机、无人侦测艇等救援装备,先后在郑州、新乡、鹤壁、焦作、开封5个方向,完成了城市排涝、水库除险、决口封堵、转移群众等救援任务。
图为基地展示的无人机。 谢艺观 摄当时出动的如同“变形金刚”一样的应急动力舟桥,5小时内成功转移1400多名群众,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救援航母”。
开着挖掘机在悬崖边“跳舞”
2018年迎来军转企后,基地队员感受到,集团更加体系化、专业化了,这也成为中国安能救援过程中的优势所在。
2023年夏天,京津冀遭受极端强降雨,亟需抢险救援。中国安能模块化抽组、成建制出动,从全国抽调精兵强将奔赴北京、河北、天津等地,持续奋战16天。在河北涿州白沟河险情处置中,提前完成两道防线构筑,使京广铁路大动脉等化险为夷。
今年湖南发生强降雨,部分市县受灾严重。在湖南八面山,长达15公里的弯曲沿山道路,脚下是万丈深渊,头顶不停有山石掉落,如何打通“生命要道”,考验的是队伍的专业能力。
中国安能集团第一工程局南宁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余元强回忆,当时面对群众期盼的眼神,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最终队伍确立技术方案,通过爆破加人工开凿的方式一点点打通。开着最前方的第一辆挖机,有着十多年抢险经验的挖掘机操作手周俊进在夹缝中上挖下填,称“这是开着挖掘机在刀尖上跳舞”。
为了让救援更有效率,据余元强介绍,每年年初,救援基地还会根据气候条件修订重点方向、流域抢险预案,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演练演训。
好比细碎的稻草,却能凝成一股结实的麻绳。基地队员齐心协力,肩负起人民群众的期盼,这抹救援红也成为百姓眼中最安心的存在。(完)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