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行长张毅:业务发展均衡协调 资产质量保持平稳

发布时间:2024-12-31 05:06:13 来源: sp20241231

人民网北京9月3日电 (记者黄盛)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行”)发布2024年半年业绩报告显示,该行资产较去年末增长5.14%,较上年末增长5.37%。贷款和垫款净额及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较上年末增加,存款较去年末有所增加。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至1.35%。

  “总体看我们的业务发展均衡协调,资产质量保持平稳。”建行行长张毅在9月2日举办的建行2024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建行在高质量供给上下功夫,切实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在专业专注上做文章,有效满足客户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

建行2024中期业绩发布会现场。 受访者供图

建行2024中期业绩发布会现场。 受访者供图

保持净息差总体稳定

银行息差水平是其盈利能力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通过OMO引导LPR下行,引导实体经济融资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推动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因此上市银行净息差普遍下行收窄,导致银行利润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

就建行而言,今年上半年净息差1.54%,资产回报率0.84%,资本收益率10.82%,资本充足率19.25%,成本收入比24.15%。

在这背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去年三次下调了存款利率,利息支出的节约效应在今年持续释放,带动了存款付息率趋于下降,有效缓解了银行业净息差的压降压力。此外,今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有利于提升资产收益率,进而提升净息差的水平。

张毅对此介绍说,建行持续调整资产负债的结构,持续压降低收益的同业资产运用,使得高收益的贷款、债券等核心资产占比进一步提升了1.4%,达到80.8%。同时,通过计划、考核等措施优化负债的期限结构,控制长期限定期存款的增长,鼓励吸收低成本、高价值的存款,低成本结算性资金的占比显著提升,为全年息差指标的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

“随着存款利率下调对存款成本的改善效果持续释放,今年净息差的降幅会有所收窄,我行将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强化存贷款的定价管理等多种措施,努力保持净息差的总体稳定。”张毅表示。

“五篇大文章”迈出新步伐

 “为了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金融系统要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就“五篇大文章”作出部署,指明了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和经济金融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

张毅介绍说,上半年建行在科技金融方面,创新评价工具,构建股、贷、债、保服务体系,打造区域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新模式,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31%。

在绿色金融方面,建行绿色贷款余额4.4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93%,债券投资组合中投向绿色领域资金的规模超过2000亿元。

在普惠金融方面,建行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模式,迭代优化产品体系,不断扩大服务覆盖,贷款余额3.29万亿元,客户服务数量342万户。持续完善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系,不断下沉服务中心,涉农贷款余额3.3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54%。

在养老金融方面,建行立足一二三支柱协同发展,发布“健养安”品牌,打造首批60家养老金融特色网点。

在数字金融方面,建行对内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持续打磨手机银行、建行生活“双子星”生态场景运营,总用户超过5亿。对外围绕数实融合,积极服务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投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近7900亿元。

“下半年建行将加快发展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提升ESG工作成效;完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保持市场领先优势;健全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提升产品竞争力;提升自身数字化经营和服务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力。”他说。

存款增量达1.05万亿元

建行今年上半年吸收存款28.71万亿元,存款增量达到了1.05万亿。从存款结构来看,上半年银行境内公司类存款余额为11.83万亿元;同期,境内个人存款15.8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1万亿元,增幅6.82%。期限结构上,该行境内定期存款、活期存款余额分别为15.54万亿元、12.17万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加5.67%、1.26%。

谈及存款增长,建行副行长李运表示,建行主要抓客户基础,深化对客户分层、分群、分级的经营,带动客户规模的扩大和客户质量的提升;抓资金闭环,针对资金流向,特别是聚焦财政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以及消费交易等资金链条,着重强化完善支付结算服务和综合服务;抓重点客群的数字化经营,针对个人存款贡献度较大的,如代发商户、养老等重点客群强化客户画像,提升数字化的洞察、线上化的触达和生态化的服务能力。

对于下半年的工作,张毅表示,将持续增强风险思维、全局思维、发展思维、客户思维、协同思维、竞争思维,坚持守正创新,专注主责主业,找准金融服务着力点,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责编:杨虞波罗、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