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埃萨卡拉新出土文物数字化项目正式启动

发布时间:2024-11-19 04:49:06 来源: sp20241119

人民网开罗6月18日电 (记者沈小晓)当地时间6月12日,中埃萨卡拉新出土文物数字化调查与研究项目在埃及首都开罗萨卡拉考古基地正式启动,将进一步推动中埃两国考古合作,促进中埃文明交流互鉴。

图为萨卡拉北区巴斯泰特神庙遗址区。

萨卡拉北区巴斯泰特神庙遗址区。薛江摄

该项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与埃及旅游和文物部最高文物委员会共同实施,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团队和萨卡拉考古队及埃方相关队伍共同执行,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师薛江担任队长。项目合作3年,共6期,主要是对自2018年以来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考古队在萨卡拉北区巴斯泰特神庙遗址发掘出的上千具人形木乃伊木棺进行数字化扫描与拍摄、整理、研究,并协助修复埃及卡纳克神庙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等一揽子合作项目,将共同以中、阿、英三文方式向全球发布最终研究成果。

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外开展此类大型基础文化项目,为即将开始的希腊、犍陀罗图像—古代文献—考古实物数据库项目提供经验和示范。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伊斯梅尔表示,该项目是埃中两国作为古老文明交流互鉴的机制创新,将全力支持项目的顺利推进。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表示,希望通过发挥语言学科优势,增进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建设的布局与举措,切实实施与埃及各方增进文明互鉴与交流。

项目发起人朱青生认为,中国高校用全新的图像理论、数据库观念和微痕扫描首次进入埃及考古遗址现场,开展原始材料搜集整理工作,是学术的战略和格局的新举措。中埃两国学者的合作,也标志中国学者介入世界文明史研究和人类文明共同体建设主要竞争平台。

项目学术主持人、埃及学专家颜海英表示,这是中国埃及学专业的研究人员第一次系统整理未曾公开发表的“第一手资料”,对重要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整理、研究和解读,标志着中国的埃及学研究进入学术世界前沿,这批新材料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将会改变埃及学本身的一些理论和研究进展。

据项目领队薛江介绍,项目组主要由5名中国队员和6名埃及队员组成,主要选取了距离巴斯泰特神庙最近的两座竖井墓,编号为64号、65号中发现的300具人形彩绘木棺进行抽样数字化采集工作,在此基础上将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解读、研究,为后续展开大规模数字化采集与研究奠定基础。

中国与埃及同为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脉绵长,两国在古代探研上的深入合作无疑将使这批埃及木乃伊棺椁图像和铭文作为人类共有的文化瑰宝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公共知识,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学术理念与中国学术方法走出去的探索,是以学术共同体建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试探,体现中国学术界愿意承担全球责任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也为未来发展同其他文明友好国家共同开展基础性研究提供生动案例。

图为中埃萨卡拉新出土文物数字化调查与研究项目团队在工作现场。

中埃萨卡拉新出土文物数字化调查与研究项目团队在工作现场。薛江摄

图为中埃萨卡拉新出土文物数字化调查与研究项目团队在工作现场。薛江摄

中埃萨卡拉新出土文物数字化调查与研究项目团队在工作现场。薛江摄

图为中埃萨卡拉新出土文物数字化调查与研究项目团队在工作现场。薛江摄

中埃萨卡拉新出土文物数字化调查与研究项目团队在工作现场。薛江摄

(责编:于洋、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