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投资相互促进 驶向中国经济新一程

发布时间:2025-01-01 08:06:48 来源: sp20250101

  【热点关注】

  编者按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娓娓讲述了过去一年砥砺初心的不懈奋斗,深情回首了伟大祖国迈向繁荣富强的坚实步伐。他强调,“中国经济在风浪中强健了体魄、壮实了筋骨”。此前在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

  新的一年,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走势?怎样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光明智库特邀专家学者建言分析。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主要有: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总体来看,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存,短期和长期问题交织。

  面对这些压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强调“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此,需要保持经济增长维持在合理增速水平,同时在结构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方面更加积极有为,逐步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

  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

  把经济发展稳在合理区间,巩固回升向好态势,充分保障就业民生,才能为“进”创造稳定发展环境。

  在当前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下,增长不仅事关发展,更与经济安全息息相关。

  增长作为就业的源泉至关重要。保增长就是保就业,《“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5500万人以上,努力实现更大规模。按历史规律计算出的弹性系数,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210万人左右的就业,因此,保就业要求年均实际GDP增长不能低于4.8%。

  增长作为债务可持续的保障至关重要。从债务/GDP这一衡量杠杆率的传统指标可以看到,更高的经济增长能够更好缓释债务压力。此外,实际增长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差距越大,债务空间越大,因此,相比于债务规模,经济增长对债务可持续的影响更为关键。

  增长作为经济结构转型的托底和促进因素至关重要。从改革开放的经验看,中国经济始终是在增长中化解各类风险,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就没有辗转腾挪的空间,很多结构性改革也就无从谈起。此外,增长也是通胀预期的稳定器和资本流入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以增长带动增量升级、以需求端托底供给端和技术端,才能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增长中实现转型。此外,增长还是我国居民收入实现阶段性跨越的必然要求。

  “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是扩内需关键

  经济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抓住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找到关键“钥匙”。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要全面准确认识消费和投资的关系,扩大有潜能、有效益的内需,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一,消费和投资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直接驱动,消费对投资有巨大的反作用,二者良性互动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消费突出的作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有效投资和长期经济增长提供基础和方向;而投资的主要作用,则是为有效需求提供供给,从而实现经济增长,进而支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扩大消费的关键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而收入增加的关键则是经济增长。因此,要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张,同时以有效需求确立有效投资和有效供给范围。

  第二,结构性投资短缺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联通度和协同性水平有待提高,大城市交通拥堵等压力日益增加,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有待加强。因此,我国仍存在较大空间的投资需求,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将投资项目更好地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等结合起来,通过高效投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当前我国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亟须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关键领域和节点行业大量投资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有效投资能够从促进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对外开放等多个方面,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据测算,我国投资每增长10%,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就能提高1.2%。加快资本积累,同时优化资本与其他要素的结合方式,仍然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赶超的重要手段。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是努力方向

  实现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就要找到投资和消费的契合点,使得投资方向真正匹配需求、带动需求,通过高质量供给带动潜在消费释放。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有潜能的消费”和“有效益的投资”的重点方面,要在这些重点领域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挖潜消费空间。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核心在于提高投资效率和针对性,充分发挥投资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与美国等国普遍面临的大规模投资机会缺乏、投资相对不足等制约生产率增长的局势不同,我国仍然拥有大量的潜在投资机会,要通过政府和市场紧密配合,跨周期投资一些关键领域和行业,并尽快启动一系列结构性改革,通过高效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是“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主要方向,需要加大投资强度。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业领域需要大量投资。此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和发展存在明显短板,如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发掘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赛道,一方面要借助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加大投资强度。

  第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仍存在巨大投资缺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不断加快,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等,将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和较大的生产率增长空间。

  第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等传统领域,也需要投资来满足改善性需求。例如,很多居民仍有改善性住房需求,基础设施特别是新基建以及跨城市跨区域的基建投资仍不足。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重点在于在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改善居民收入。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贯彻扩大内需战略的最大优势,当前,消费绝对水平尚未恢复至疫情前的长期趋势水平,消费结构有所转变,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

  一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4年元旦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55.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9.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同比增长200.7%,较2019年同期增长5.6%。旅游者行列中,中老年群体、农村居民、中小城市居民参与度提高。

  二是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为进一步提振汽车消费,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还印发了《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优化汽车限购管理政策、加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村电网承载能力等措施。

  三是稳定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只有居民就业和收入明显改善,消费增长才会有更大空间。

  为扩内需营造有力度的宏观政策条件

  落实“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需要有力度的政策支持和宏观条件。要统筹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增长和防风险并重,用好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政策组合,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为扩内需创造良好的宏观条件,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和减税降费政策。在总需求不足的条件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一是财政政策总量方面,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保持财政支出强度的合理增长。此外,“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将城中村改造等重大工程纳入专项债支持范围。二是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2023年财政支出结构中,一般性支出得以控制,但在社会保障和就业、国防、科技、教育等领域支出增速相对较高,今年支出结构将继续优化。三是优化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更加注重融资的结构性问题。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一是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与“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一方面,在货币供应和信贷扩张上,要更加突出逆周期性和对通胀目标的引导;另一方面,要更加关注低通胀、实际利率高企的现象,增强利率调控。二是货币政策要重视“结构”和“存量”,更加注重提高资金的效能,更加注重对于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这意味着总量增速不再是唯一的抓手,还要注重央行结构性工具以及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优化。为此,要落实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的要求,货币投放注重资金直达实体,支持科技、绿色、普惠、数字、养老等重点方向,在保持总量合理增速的情况下通过结构优化来降低融资成本。

  要增强宏观政策的取向一致性,提升政策协同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比如,在化债进度、补充银行资本、政府债券发行等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加强配合。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对加强政策协同具有很强针对性。同时,要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强化预期管理,与宏观调控政策同频共振,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此外,通过“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发力的同时,稳步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并通过改革提高政策有效性,实现“增效”目标。

  (作者:吴萨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曹玉瑾系该所研究员)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