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道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讲述历史 科普知识 展示成果

发布时间:2024-12-27 14:50:53 来源: sp20241227

  中国铁道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

  讲述历史 科普知识 展示成果(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

  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南侧,是一座灰白相间的欧式风格建筑,圆拱形屋檐下还有一排古朴字迹:“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

  倘若在百年前来到这里,可以从这座刚建成的火车站乘坐蒸汽机车北上,直抵奉天,也就是今日的沈阳。1959年国庆节前夕,新“北京站”建成投用,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停用。2010年,已停用近半个世纪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被改建为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对外开放,正式承担起向世人讲述中国铁路发展历史的新使命。

  穿越历史烟云,回望艰辛岁月,中国铁路从诞生那天起,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无论是铁路建设者赤诚的家国情怀,还是难得一见的铁路老物件,以及旧时记忆中悠长而响亮的汽笛声和承载着无数国人岁月征途的绿皮车,都能在中国铁道博物馆中逐一探寻,细细品味。

  铁路织网、天堑变通途,百年巨变见证复兴之路

  早期铁路占地契约、汉阳铁厂制造的钢轨、机车两侧雕刻有两条金龙的“龙号机车”……走进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一件件文物展品把参观者带回了中国铁路蹒跚起步的年代。

  在风气未开的晚清,人们对于铁路和火车这一“夷技”充满了新奇和畏惧。1876年,英国商人擅自修筑了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吴淞铁路,长14.5公里,翌年被清政府赎回后拆除。

  1881年,为了解决煤炭运输问题,清政府同意开平矿务局修建了一条不足10公里的铁路,起自唐山,止于胥各庄(今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唐胥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发展的起点。

  “我儿子喜欢收藏火车模型,来这参观,希望能和孩子一起了解到更多的铁路历史文化知识。”来自湖南常德的游客曾先生说。参观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的人中,不乏对铁路充满热爱与好奇的“铁路迷”,他们仔细研读展品旁边的文字说明,从每一个细节中挖掘出铁路发展的点滴故事。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展厅内的詹天佑铜像,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这位伟大工程师的形象,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嘲笑,詹天佑坚定的话语唤醒了很多仁人志士,他们为争路权、建铁路而苦苦求索。1909年9月,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勘测、设计、建设、运营的干线铁路——京张铁路,为当时饱受屈辱的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

  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展出了一套《京张路工撮影》,它是在京张铁路建设期间由上海同生照相馆跟踪拍摄的,分上、下两卷,共有照片183张,是京张铁路珍贵的历史记录,定格了铁路建设者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志气与民族精神。

  漫步在展馆中,参观者不难发现,无论是李大钊等革命先辈在京汉铁路长辛店铁路工厂开办的中国第一所向工人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校;还是铁路工人把铁道线变成抗击日寇的最前线,又喊出“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火车就开到哪里”的豪迈口号,中国铁路始终担负着开路先锋的重任。

  然而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仍仅21810公里,有一半还处于停运状态。一张画有“1949年全国铁路网示意图”的展板让许多参观者眉头紧锁。

  百废待兴,唯有奋发图强。

  展厅内,很多参观者在成昆铁路的展板前驻足观看。成昆铁路跨大渡河、金沙江,穿大小凉山、横断山脉,工程难度极大。经过12年艰苦鏖战,1970年7月,成昆铁路建成通车,联合国称其为“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如今,成昆铁路沿线建有22座烈士陵园,对这些为国家铁路建设奉献生命的人来说,火车的汽笛声是最好的告慰。

  介绍青藏铁路的展柜里,一个蓝色氧气瓶显得尤为醒目。“上了青藏线,就是做奉献。”从走入高原的第一天起,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就是在这样的口号激励下,长期奋战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雪域高原,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

  在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的最后一个展区,参观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从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集成创新,我国高速铁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高速铁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5.9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4.5万公里。“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越织越密,复兴号承载着交通强国的使命,迈上新征程。

  聆听铁轨上的记忆,重温铁路与生活的交响

  铁路如同一条蜿蜒伸展的钢铁巨龙,穿越山川湖海,连接着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宁静。铁路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

  每逢假期,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都会迎来观展高峰,其中不乏老中青三代人一起看展,问起对铁路的记忆,大家的回答展现出一幅幅关于旅行、归乡、梦想与变迁的生动画卷——

  “以前经济条件不好,见一次火车、坐一次火车是件特别荣耀的事情。”

  “印象中最早是绿皮车、木座椅、半开的窗户,车厢里很热闹。后来又有了红色的火车,再就是动车、高铁,整体感觉铁路出行越来越快捷舒适。”

  “我准备早上在北京喝豆汁,中午在武汉吃热干面,坐高铁体验说走就走的旅行。”

  …………

  如果想看“年代感”十足的火车机车,那一定不能错过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南春路4号院的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与正阳门展馆不同,东郊展馆主要展示中国铁路不同时期、不同制式的机车车辆,集中反映中国铁路牵引动力、车辆装备发展变化。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蒸汽机车——0号机车,堪称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的“镇馆之宝”。由于它机身上有一个大大的“0”字,人们便把它称为0号机车。这台机车全长4.75米,高3.4米,外观小巧但烟囱、锅炉、司机室一应俱全,用于唐胥铁路初建时期。2012年,0号机车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最经典的还是那一身墨绿色的打扮——“韶山1型008号”电力机车。机车俗称火车头,老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电力机车相比传统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不仅可以更好实现重载运输,还具有运行效率高、能耗低的特点。这台机车是我国自主研发定型制造的第一台电力机车,是我国铁路运输装备现代化的重要见证。

  “中华之星”号电动车组曾于2002年在秦沈客运专线高速试验时,跑出321.5公里/小时的速度,为此后高速动车组的科技创新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2017年6月25日,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被命名为“复兴号”,并于次日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

  如今,复兴号家族不断壮大,已形成系列化产品,能够适应高原、高寒、湿热、风沙等多种运行环境需求。与此同时,北斗导航、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也在高铁上得到成功应用。在2024年6月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

  “为什么现在坐火车很少听到‘咣当’声了?”一名参观者的提问,引起了周围人的好奇。

  “钢轨与钢轨连接处留有缝隙,运行时的火车轮子撞击钢轨与钢轨连接处产生了‘咣当’声。”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的讲解员解释道:以前,我国铁路的铁轨多由短轨连接而成。如今,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高速铁路采用的钢轨出厂时每根长100米,每5根钢轨被焊接在一起,长度变成500米。随后钢轨“乘坐”运轨车,抵达铺设现场,铁路工人们会将钢轨一节一节铺设到线路上,并进行二次焊接,用高强度扣件牢牢压在轨枕上,最终形成整条无缝铁路,从而降低行驶噪声。

  近年来,铁路科技创新一次次取得“从0到1”的突破,高铁开到家门口不再新鲜,旅客出行体验也更加美好。南来北往间,铁路与生活共鸣,编织着幸福的音符。

  速度与温度同行,中国铁路为国计民生保驾护航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在服务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铁路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层面,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铁路还承担着独特的社会责任。

  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一个名为“开行公益‘慢火车’”的展板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画面中,等待在铁道旁的村民,人人肩上横挎着一根扁担,扁担上挂着两个沉甸甸的箩筐,装满农产品。车门打开,在乘务员的协助下,乡亲们有条不紊地登上火车。画面的背景不是现代化的火车站,而是翠绿的大山和向远处延伸的钢轨。

  公益“慢火车”,是铁路部门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和交通不便的老少边地区开行的列车,具有票价低、停站多等特点,服务沿线乡村群众出行、赶集、通勤、通学、就医等需求。“列车集市”“列车招聘会”等多种活动在公益“慢火车”上开展,沿途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春耕秋播等农忙时节,铁路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将化肥、农药、农机等农用物资及时送到田间地头,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春运等客流集中时,铁路部门送票下乡,加开农民工专列,为农民工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抢险救灾中,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物资提供了可靠的运输保障……博物馆里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感人瞬间,都在告诉参观者,万里铁道线上不仅能跑出中国速度,还传递着中国温度。

  玻璃展柜中,独特蓝色涂装的中欧班列模型像一条蓝色绸带,吸引游客拍照留念。不难想象,中欧班列运载的不仅仅是货物,更是希望、友谊与合作的“种子”,这些“种子”在铁路沿途生根发芽,绽放出合作共赢的花朵。

  国门之外,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铁路“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中老铁路、匈塞铁路、蒙内铁路、雅万高铁……一条条铁路投入运营,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中国铁道博物馆是铁路行业唯一一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它既是铁路职工的精神家园,也是向社会公众讲述铁路历史、科普铁路知识、展示铁路发展成果的窗口。”中国铁道博物馆副馆长傅梅胜说,中国铁道博物馆坚持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加强对馆藏文物背后故事的挖掘,让文物“活”起来;持续打造全方位的、参与互动性强的新时代“铁路文化会客厅”。(人民日报 记者 易舒冉)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