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中都水关遗址 感受融合之美

发布时间:2024-12-29 20:26:08 来源: sp20241229

  在北京市丰台区,有一座居民区里的博物馆。它面积虽小,却是871年前北京建都的起点,同时也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生动见证。它就是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金中都水关遗址)。

  1153年4月21日,海陵王完颜亮将金朝都城从上京(今哈尔滨阿城)南迁至燕京(今北京),取名“中都”,从此开启了北京作为大国都城的新纪元。水关,又名“水门”“水窦”,是古代城墙为河道设置的通水口。1990年,金中都水关遗址被意外发现。以北宋东京城为蓝本营建的金中都由此逐渐揭开面纱。

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金中都水关遗址)中展出的绿釉贴塑鸡冠壶。(《中国新闻》报 任德辉 摄)

  走进博物馆内,一件绿釉贴塑鸡冠壶陈列在展厅中央。这件文物得名于顶部酷似鸡冠的提梁,形状与装饰则是仿照契丹人所用的盛水皮囊烧制而成。“鸡冠壶的出现,反映了契丹人学习汉人的陶瓷烧造技术、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物品的过程,是契丹人从‘马上’游牧到‘马下’定居的一个缩影。”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穆洁说。

  馆内正在举办“融合之美——馆藏辽金文物展”。辽西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随着契丹人、女真人的南下和大批汉人的北移,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反映在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便于游牧迁徙时携带,契丹人会在储水器皿的瓶身上下添加铆钉皮扣,这种设计在辽代白釉穿带瓶上得到了保留;女真人铸造的正隆元宝、大定通宝、泰和重宝等货币,其型制等特征也借鉴、沿袭自中原地区的货币体系……展出文物涵盖了瓷器、家具、钱币和石刻等类型,展现了辽金时期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契丹人、女真人不断受到中原地区哲学思想、文化习俗影响的历史。

  2023年,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金中都水关遗址)成功入选北京市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下称“基地”),顺利通过专家组考核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金中都水关遗址资源十分特殊,在展现特定历史时期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穆洁说。

  为展现北京871年建都历史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博物馆发挥考古、历史、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员特长,对基础陈列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推出了“融合之美——馆藏辽金文物展”,并结合弘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主旨,设置了“北京辉煌建都史”与“多民族交融发展史”两部分参观路线,以金中都水关遗址为切入点,串联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辽金时期典型器物。

  今年,博物馆已与属地街道、社区和学校联合开展了多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并将延续去年“小小讲解员培训”“考古文化进校园”“中国传统节日系列课程”等教育品牌,通过志愿者队伍的力量,把“铸牢”主题思想教育行动引入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

  “博物馆将发挥‘基地’教育职能,帮助更多的人了解首都北京的文化根脉,感受各民族在北京城市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近距离体验考古与文博工作对传承历史、弘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穆洁说。(完)(《中国新闻》报 记者 刘军 作者 任德辉)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