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2:37:03 来源: sp20241123
中新网 西安7月22日电 题:“关中绣球”的“破圈”尝试:让文化变得可以“把玩”
作者 党田野 宋宇航
“在人们的印象中,绣球似乎只与爱情相关。其实,绣球从外到内,都蕴含着很多传统文化。”“关中绣球”手艺人袁娜称,绣球是一种在中国民间广为流行的手工艺品,常用于庆祝佳节,或作为定情信物。而在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安,小小绣球则又带了些许文化属性。
图为西安女子袁娜展示自己的“关中绣球”作品。宋宇航 摄袁娜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家中三代都与“关中绣球”结缘。袁娜称,“关中绣球”在造型和制作工艺上都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绣球,整体呈现出“外方内圆”的形态。制作上不依靠缝制,而是利用榫卯结构和拼插技艺制成。
“绣球的每个面多采用象征太阳的四瓣花纹为主要图案。通过六片圆形叠加的古法拼角工艺,缝制成一个有十二片花瓣的绣球,寓意四季平安,月月顺遂。”摩挲着一个精致小巧的绣球,袁娜讲述着其中的工艺。
选取不同色彩的布料做包装,用纸板制作“袼褙”拼出框架,再用棉花裹香,丝线固定......多年来,袁娜仍然坚守着“关中绣球”的制作工序。
图为西安女子袁娜正在制作绣球。党田野 摄在传承古法的同时,袁娜还从史籍、博物馆中寻找灵感,制作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千里江山图》等文物同款作品,赋予绣球更多文化内涵。
“这款名叫《只此青绿》的绣球,灵感取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配色以《千里江山图》作为设计蓝本,主体使用桑蚕丝面料,以朱砂、雄黄等配件为辅,内装鹅梨帐中香。”袁娜称,自己会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对“关中绣球”进行改良。外观上采用光泽感更高的桑蚕丝进行制作,内在则以棉花裹香,将古人传承千年的香方放入绣球当中,打造“中式香水”。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出圈”,汉服、绣球等“国风”手工艺品,也逐渐“走出”博物馆,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创新,袁娜制作出了多款可以挂在车里、装饰衣服,甚至成为聚会玩具的绣球。
“在西安穿汉服已成为热潮,我们的‘关中绣球’既可以作为头簪、‘禁步’等饰品,也能作为香囊,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将绣球从能看,变成能用。”袁娜称,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将绣球随身携带,并通过“把玩”,了解其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