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6:20:51 来源: sp20241221
“青春是人生的黄金季节,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日前,第74集团军某旅举行“奋楫强军”故事分享交流会,电源技师、二级军士长潘荣华一登上讲台,手里的几本国家专利证书就吸引了台下官兵的目光。
“创新非一日之功。面对挫折和失败,你是否有过放弃的念头?”分享交流刚开始,排长李居辉提出一个很多官兵关心的问题。
“有过。第一次尝试技术革新,我就挨了当头一棒,至今刻骨铭心。”潘荣华说,那年,上级赋予某型信息化装备电源升级改造任务,喜欢钻研的他主动请缨加入革新团队。然而,因经验不足,面对拆解后的一排排电路板和一串串元器件,他险些因操作失误导致装备损坏。
强烈的挫败感,让潘荣华彻夜难眠。他从这次险情中懂得了一个道理:任何成绩的取得,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积累。
这套信息化装备包含成百上千张电路图和无数个元器件,涉及测、判、焊、接等多种专业技能,要想学懂弄通并不容易。为把这个“庞然大物”拆解细分,潘荣华索性把床铺搬进了修理工间。3个多月时间里,螺丝刀、万用表和电烙铁等工具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凭着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潘荣华和战友克服重重困难,不仅如期完成电源升级改造任务,还攻克了某技术问题,为部队节约经费数十万元。
“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相同的机遇,唯有努力拼搏、不懈奋斗,才能干出不一样的成绩。”身边榜样的故事,点亮了官兵心灵深处那盏灯。
在该旅,提起潘荣华,官兵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大家都说,这名老兵身上有许多鲜明的标签:“踏实”,他三换岗位,始终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可靠”,一手老茧换来一身真本领,各型装备电源都能维修;而“创新”,则是他身上亮眼的特色。
这样的评价,源于潘荣华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更源于他20多年在技术革新之路上顽强冲锋的奋斗姿态。
“一切成绩都是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谈及自己的革新成果,潘荣华感慨地说,“组织把我从高中生培养成高级军士,从门外汉锻造为技术骨干,我必须始终保持拼劲、钻劲、闯劲,才能不负组织期望和重托。”
“为创新者撑腰,给善创新者舞台。”入伍20多年,部队各级对基层技术革新工作的支持,让潘荣华干劲更足。
走进潘荣华所在的工作室,记者发现,宽敞明亮的大厅内,各类设备一应俱全。该旅领导告诉记者,近年来,旅里高度重视激发基层官兵创新活力,挂牌成立6个“技术员之家”和一个“技改工作室”,划拨专项经费进行改造升级,不断改善基层“创客”工作条件和干事环境。
基层创新的舞台越来越大,潘荣华的创新热情也越来越高。“创新就为打赢。”每当看到自己的革新成果在演训场上发挥作用,潘荣华感到创新最有价值。近几年,随着部队改革转型发展,多种新装备相继列装,潘荣华怀着强烈的本领恐慌,主动学习科技前沿知识,一次次向新领域发起冲锋。
有一年,某型新装备列装部队。在日常维修保障中,潘荣华发现,该型装备虽然具备多种优势,但操作手完成安装部署需要较多时间。
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分秒之间就可能决定胜负。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大幅缩短部署时间?潘荣华瞄准这个目标,开始自学新的专业知识。经过反复试验优化,他终于成功将该型装备改进成便携式一体机,将安装部署时间缩短20%,部署效率大幅提高。
“在很多人看来,搞革新是科研机构的事,离基层官兵很遥远,但我认为,基层官兵作为武器装备的使用者、作战行动的执行者,更清楚哪里需要改进、哪里需要革新。”这是潘荣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些年来,虽然已完成20余个技改项目,但潘荣华始终抱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他告诉记者,随着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升级,对基层“创客”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年轻官兵文化程度更高,理论基础更扎实,基层革新的广阔舞台迫切需要更多官兵积极参与。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官兵的创新潜力是巨大的。”该旅“技改工作室”成果展示窗口,一项项发明专利和技改成果格外引人注目。该旅领导告诉记者,在旅党委支持带动下,越来越多年轻官兵脱颖而出,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
去年,在该旅党委支持下,潘荣华牵头的“技改工作室”,成为修理专业官兵“加钢淬火”的实践平台,一批批年轻技术骨干在这里成长为战斗力建设的中坚力量。(唐凯 陈喆 陈典宏)
(责编:陈羽、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