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筑牢织密公卫防护网(健康中国 奋发有为)

发布时间:2025-01-07 20:19:06 来源: sp20250107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人民健康福祉息息相关。2021年5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以下简称“国家疾控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迈出关键一步。两年多来,中国的疾控体系建设有哪些新变化?疾控工作有哪些比较重大的进展?在遏制重大传染病方面面临怎样的情况?日前,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做出了回应。

  建成20支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

  监测预警更加灵敏、应急处置更加有效、技术手段更加先进、综合监督更加有力、科普宣教更加接地气——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王贺胜用五个“更加”总结了国家疾控局成立以来在疾控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

  在监测预警方面,王贺胜介绍,国家疾控局从健全制度机制、拓展监测渠道、规范评估预警、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拓展形成了哨点医院监测、病毒变异监测、城市污水监测等10个子系统,强化了部门间信息通报和数据共享,为提前预判疫情流行态势,提早部署、有效应对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应急处置方面,“全国已建成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不管哪个地方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能第一时间派出国家队支援。”王贺胜介绍,去年12月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后,甘肃和青海承建的3支国家队立即赶到灾区,协助和指导开展临时安置点的环境消毒杀菌、传染病监测、风险评估、饮用水监测等工作,助力实现灾后无大疫。“我们还将新建5支国家队,并且在全国所有市、县建设基层应急小分队,进一步提高传染病应对处置的能力和水平。”王贺胜说。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从5天缩短到4个小时;国家层面建立了72小时内快速鉴定300种病原体的技术体系;建立全国电话流调系统,启用“95120”专用流调号码,有效提升流调工作效率……王贺胜介绍,我国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提升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与此同时,国家疾控局持续加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基层执法信息化水平,推进实现智能化监管,不断提升监督执法能力;开展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等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的领域,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去年,全国累计开展监督检查430万次,及时查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

  在科普宣教上,据介绍,国家疾控局持续开展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合公众关心的传染病防控、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重要节假日疾病防控等热点话题,及时主动发布指引指南和健康提示,组织专家宣传解读,有效回应社会关切,推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努力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社会氛围。

  多种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

  中国疟疾感染病例减少至零;结核病的发病率稳步下降,成功治疗率保持在90%以上;麻疹、乙脑、流脑等疫苗可预防的多种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包虫病、蛔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疫情明显下降,全面迈向控制或消除的新阶段……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在遏制重大传染病、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传染病防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王贺胜介绍,继消灭天花、消除丝虫病、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之后,经过不懈努力,2021年中国又消除了疟疾,结束了这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传染病肆虐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公共卫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闻公报称,中国疟疾感染病例由1940年的3000万减少至零,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目前,艾滋病、结核病、乙肝、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都得到有效控制。”王贺胜介绍,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成功率达到95%以上,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者数大幅减少,通过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普及乙肝疫苗接种,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控制在1%以下,保护了数以千万的儿童免于感染。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新发突发传染病发生风险仍然持续存在,巩固传染病防控成效的任务仍然艰巨,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王贺胜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继续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国家疾控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不断总结经验,完善防控体系,优化防控策略,巩固提升防控成效,最大程度降低传染病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防范应对可能的“X疾病”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就“X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发出警告,称新的病原体和流行病的暴发“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不是是否会暴发的问题”。

  如何防范“X疾病”可能带来的危害?

  王贺胜表示,所谓“X疾病”,并不代表某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由未知病原体引发,可能导致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X疾病”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致命、传染快、易变异,它的发生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对“X疾病”的病原体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来进行预测。各国专家普遍认为,受全球气候加速变化、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病原跨物种传播频繁发生等因素影响,由“X疾病”引发全球大流行的风险在持续增加。

  “虽然‘X疾病’的发生很难避免,但由此引发的大流行是可以防范和应对的。”王贺胜表示,国家疾控局将认真总结借鉴新冠疫情的防控经验,会同相关部门提前谋划,打好主动仗,以准备工作的确定性应对传染病大流行的不确定性,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依法防控,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平急转换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体系,强化传染病风险评估,提升早发现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队伍演练,做好相关物资储备,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建立健全科学防控体系,加大科研投入,推进传染病大流行的前瞻性研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五是建立健全群防群控体系,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和基层治理机制,广泛开展科普宣教,全面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控能力水平。

  “传染病流行没有国界,防范应对全球传染病大流行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携手同行。”王贺胜表示,疾控部门将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推动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王美华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