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1 02:56:25 来源: sp20250111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近期刊发的《培养更多对“三农”有担当的新型农林人才》一文,就高校如何对接农业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进行了深度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神经末梢”,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它能够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素质,激发农村人力资源潜能,造就富有乡村情怀的人才,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办好服务乡村的各级各类教育,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以“高质量”作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标准和要求,着力解决乡村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与动力,用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真正把乡村教育办成“在农村”“富农村”“为农村”的教育。
加快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加大乡村教育投入力度。当前,各级政府要明确优先发展乡村教育的总体目标及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稳步扩大财政教育经费向“三农”倾斜的幅度,并有效落实乡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以确保乡村所有适龄儿童、青少年“有学上”。同时,合理配置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将公共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乡村,统筹规划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建立与建设,科学推进公办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脱贫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优化乡镇寄宿学校环境,调整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使得每个乡村学生都能就近“上好学”。
加快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本土特色。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乡土性”是乡村教育的底色。加快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将乡村教育与当地的一方水土联系起来,依托不同地区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充分挖掘乡村红色革命传统与基因,形成富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乡土优势、彰显乡土价值的乡村教育资源。要专门组织和编写乡土教材,开设系列乡土课程,以自然地貌、风土人情、传统手艺等为教学内容,以课堂讲授、田野调查等为教学方式,拓展乡村教育与乡村自然、人文的接触面,使学生切身体验和感悟农村文化、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要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家乡之美,使他们主动探寻、重塑不同于城市的现代乡村生活范式。要激发学生对“三农”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筑牢乡土之基、孕育乡村理想,成长为“在农村”“富农村”“为农村”的人才。
加快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以数字化转型为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全面推进乡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积极探索适应乡村学校的数字化教学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创新应用,逐步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形成实用管用的数字化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要加大向薄弱地区乡村教育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及教育资源建设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数字化建设,号召各大高校、职业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支教活动。要强化乡村教师数字化培训,切实帮助教师提高数字化教学能力,以应对线上教学或混合式教学等技术应用课堂的紧迫挑战。
加快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汇聚家、校、社协同合力。乡村教育不是乡村学校的“一家”之事,而是乡村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大家”之事。乡村学校与家庭保持密切沟通与交流,可以促进家、校在教育理念、方法与目标上达成共识,使双方更加关注乡村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发展特点,以期达到因材施教、科学育人的目的。乡村学校与社会的充分联动,可以拓展乡村教育服务乡村建设的场域,为乡村教育争取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与智力资源。在家、校、社协同互动过程当中,乡村学校党组织要敢于冲锋在前,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积极与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辐射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支持、共建乡村教育事业。
加快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乡村教师人才队伍。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持续完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乡村教师培养体系,提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专项计划的精准匹配度,为乡村教育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进一步优化乡村教师的年龄、专业结构,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要继续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各项政策扶持力度,形成系统化的内在与外在、物质与精神激励机制,为乡村教师营造宽松、友好、自由的职业发展环境,使乡村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敬、令人羡慕的职业,确保乡村教师“留得住”。要连续构建常态化的乡村教师培训体系,围绕新时代乡村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业发展,注重内外兼修,通过明确培训主体、内容与方式,分类分级制定实施计划,造就“一专多能”型教师,确保乡村教师“教得好”。
总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既要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兼顾乡村独特的地域和文化样态,并最终落实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蓄力赋能,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基固本。
(作者:杨振华、王韶兴,分别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