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深化校企合作 推动产教融合

发布时间:2024-11-22 23:51:44 来源: sp20241122

原标题:常州大学:深化校企合作 推动产教融合

图为常州大学学生在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参加培训学习。受访者供图 

  “我们注重给学生‘赋能’,既让学生具备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又使其能在实战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能够毫无畏惧地直面挑战。”10月20日,常州大学校长徐守坤告诉记者。

  多年来,常州大学坚持面向现代产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平台,促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逐渐探索出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跨界课堂”

  “我们的定位就是培养企业最需要的一流工程师、设计师,让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该校机器人产业学院院长徐淑玲说,“我们不仅支持学生在课程学习上‘跨界’,还支持他们在校内校外、学校和企业之间‘跨界’。”

  2018年,常州大学与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州市政府三方共建机器人产业学院,形成了“政校企合作共同体”。这是学校多年来立足地方、服务行业的重要举措。常州大学聚焦立德树人,加强内涵建设,以“跨界课堂”作为重要抓手,筑牢校企合作根基。

  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按照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重构课程内容,打造与产业链相对接的课程体系,注重在校教育。“学院支持我们在全校范围内跨专业选课。我学习过近十个学院的不同课程,收获颇丰,是‘跨界学习’的受益者。”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2019级本科毕业生王泽垚说。

  同时,常州大学还新建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实现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有效对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质量。

  建设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在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要求导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学术能力,还必须拥有工程背景或者资深的企业经历,能够从产业需求出发组织实施教学。”该校机器人产业学院副院长储开斌说。

  2019年7月,常州大学发布了《关于印发常州大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等五个文件的通知》,通过实施教师分类评价,破除“五唯”职称评聘制度,激活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的“一池春水”。同时,常州大学还探索试行了高层次人才“双岗双聘”举措,不唯专利、论文数量论英雄,重点考察应聘人员的项目实操能力和项目指导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炳伟从一名企业高级工程师成为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的教师。“陈老师的论文成果数量按照以往的招聘标准,难以达到学校要求。但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着力引进和培养‘既能进课堂,又能搞技术研发’的知行合一、育训皆能的‘双师型’教师。”储开斌如是说。凭借掌握的技术领域前沿信息和丰富的实践经历,陈炳伟指导的多个学生团队在全国大学生起重机创意大赛中数次获得一等奖。

  由于学院与企业合作形式的快速发展和学生项目的多样性,传统吸纳优秀人才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常教学工作的需要,从企业中选择“兼职教师”成为补充“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学院聘请了行业企业资深专家、技术骨干和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校外导师主教实践课程。”徐淑玲说。如今,该校校内老师、企业高管、各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导师团”,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高校教师的双向流动,切实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供有力保障。

  创新学习模式

  常州大学2019级学生袁祖强今年即将赴境外留学深造。回想起四年一贯的“项目制学习”,袁祖强告诉记者:“虽然很累,但也是快乐和充实的。这对我来说是不一样的四年。”

  四年本科学习阶段,袁祖强参与过很多企业项目,尤其是“人类远端操作机器人”项目,他倾注了许多心血。其中涉及到的“人机交互”“遥操作”等专业内容是他最感兴趣的。

  在该校全天候开放的实验室里,同学们正在探讨如何完成老师布置的“智能循迹小车”作业。这台智能小车的制造需要融合机械、电子、自动化及计算机等专业知识。通过实践,在整个项目结题时,学生已经把机械硬件设计、3D打印、电路安装调试、程序编写等难懂的知识“内化于心”。

  除了基础项目,该实验室还为学生设置了大量来源于企业真实工程场景的“综合项目”。“学院项目遴选的基本标准是既能与智能制造现代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有过‘项目制学习’经历的学生无论是在初创公司工作还是到其他领域都比同龄人表现得更优秀。”储开斌说。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这一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多学科融合能力、观察和剖析问题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理论+能力”形成的硬实力和在“协作+沟通”中提升的软实力相互支撑,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竞争力。学生们边学习,边参加产业项目开发,边寻找符合市场需求的新项目,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下一步,常州大学将立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全面提升行业服务能力;立足‘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时代内涵,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立足‘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核心观念,全面融入区域创新发展,强化人才共育、共引和共享,奋力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表示。(盛熠 包海霞 孙嘉隆 记者 王怡)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