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6:09:57 来源: sp20241228
今年我国国家标准供给规模同比增长超110%
标准供给增长强劲有力 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
核心阅读
2023年,我国以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引领产业优化升级、促进高水平开放,标准建设工作成果斐然。市场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重点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主要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新发布服务类国家标准同比增长12%,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标准化工作基本实现全覆盖。
□ 本报记者 万静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具有基础性、规制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积极对接国际先进技术、规则、标准,全方位建设质量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质量支撑。
今年以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紧紧围绕中央关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展大局,加大标准供给力度,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
标准建设工作步伐加快
11月27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通用硅酸盐水泥》等17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4年6月1日起实施。
通用硅酸盐水泥作为结构性建筑的主要原材料,其质量的合格与否涉及建筑物的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此次发布的《通用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由原先标准的“条文强制性”修改成“全文强制性”,并且在具体标准要求上也有很多改善和提高。这种提高,其实也反映出我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也必将极大推动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我国的标准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今年8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以下简称《国家标准2023》)对外发布,这是自2021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发布实施以来的首次调整。
2021年,我国首次出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9个领域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标准和牵头负责单位,成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和人民享有相应权利的重要依据。
与2021年版本相比较,《国家标准2023》新增了1个服务项目(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服务),提高了3个服务项目的服务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扩大了2个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范围(农村危房改造、特殊群体集中供养),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内容。
标准引领,是一个国家步入高质量发展、参与高质量竞争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我国的标准建设工作加快了前进的步伐。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发布国家标准4.3万项,备案行业标准7.8万项、地方标准6.2万项。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家标准供给规模同比增长超过110%。前三季度,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1971项,同比增长110.6%。其中,工业领域发布国家标准1660项,占比84.2%;农业农村领域发布国家标准122项,服务业领域发布国家标准118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发布国家标准71项。
修订完善法律规章体系
在国家标准之外,我国企业标准的建设同样成绩优异。
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自我声明公开团体标准5.3万项、企业标准270多万项,特别是代表技术一流、管理先进、效益显著的企业标准“领跑者”多达3200余项。
2023年,随着新修订的《推荐性国家标准采信团体标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与《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相继出台,企业标准的制定出台更为活跃。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团体新公开团体标准13972项,同比增长22.0%;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标准391230项,同比增长12.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共181778项,占比达46.5%。
企业标准的高速高质量增长,离不开标准法律规章体系的修订完善。
今年8月出台的《规定》缩短了采信标准制定周期,简化了立项评估,可以省略标准起草阶段、缩短征求意见时间,从计划下达到报批周期控制在12个月以内,大幅提升推荐性国家标准采信团体标准的时效性。
9月出台的《办法》强调将政府标准化工作职能重心从标准化管理转为服务企业标准化工作,同时对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进行细化,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指导中国标准化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纲要》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实现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标准运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高秦伟分析认为,产业优化,标准先行。标准化是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的前提条件,标准也是创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溢出的有效途径,创新成果一旦转化为标准,就会被潜在的使用者所接受。更重要的是,标准使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相互使用,使生产和维修活动大大简化,从而达到改进管理、节约原材料、简化工艺装备、提高设计和制造效率的目的,最终普通消费者也可以从标准中获益。我国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数量实现指数级增长,以标准化助力经营主体增动力、挖潜力、激活力。
出台多领域多行业标准
我国多个领域、多个行业在2023年也首次出台了相关标准。
4月,粤港澳三地首次公布110项粤港澳大湾区共通执行标准清单,并签署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标准的合作备忘录,启动标准信息平台及湾区标准标识。这110项标准清单,涵盖食品、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25个领域。“湾区标准”的公布,将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共赢,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对我国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0月,《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基本规范》发布实施,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内容、服务组织条件及相关流程要求等提供基本指引,这是我国针对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首个国家标准。该标准涵盖了居家养老所需的主要专业化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基础照护、健康管理等要求。
还是在10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国家标准。该标准是全国首个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范国家标准,为规范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监督提供了技术支撑。
标准引领是一个国家步入高质量发展、参与高质量竞争的重要标志。谁的技术成为标准,谁制定的标准为世界所认同,谁就能把握国际贸易的主动权、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中国国家标准外文版是科学、技术、商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国际贸易往来的重要技术文件。据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发布的1767项国家标准外文版,包括英语等8个语种,涵盖农产品、食品、消费品、冶金、建材等国民经济20多个领域。
2023年,我国以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引领产业优化升级、促进高水平开放,标准建设工作成果斐然。市场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工业标准不断提档升级,重点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主要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服务业标准体系持续完善,新发布服务类国家标准同比增长12%。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标准化工作基本实现全覆盖。(法治日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