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的20年:优势与差距在哪里?为何越来越贵?

发布时间:2024-12-23 03:24:50 来源: sp20241223

  如果只能带一样东西出门,你会带什么?手机。这是绝大多数人对网上小调查给出的答案。

  小手机,大世界。时至今日,手机已不仅仅是通信设备,而是集电脑、电视、钥匙、钱包、相机、手表、游戏机、遥控器、计算器、手电筒等功能于一身的生活必需品。

  世界上第一部手机诞生不过50年,国产手机的发展仅20多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智能手机是其中之一。

  国产手机不仅有量还有质,更是中国制造的新亮点。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国产新手机一机难求”,反映了市场对国产手机的认可,是中国制造自强不息、攀登价值链高端的生动注脚。

  从零起步,到形成强大市场优势,国产手机由跟随式发展到今天与世界领先企业并跑,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国产手机优势与差距在哪里?

  当下,无论在国内外,国产手机都很有市场竞争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国产品牌手机国内市场出货量累计2.31亿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9.9%。也就是说,国产手机已占据八成国内市场。

  综合多家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来看,全球手机出货量前五名中,中国品牌占三席。中国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也占半数左右。

  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用了不过20余年。

  1987年,广州开通了我国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也是这一年,第一部手机摩托罗拉3200,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大哥大”进入中国市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手机市场一直依靠进口,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品牌的天下。

  1998年,我国成功开发第一部GSM数字移动电话——科健KCH-2000。自此,波导、夏新、熊猫、南方高科等国产品牌陆续推出。经过艰难起步和群体突破,国产手机在渠道建设、品牌推广、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化等方面发展迅猛。1999年到2003年,国产手机在国内市场占据的份额迅速从5%提升至56%。

  2009年起,国产手机市场格局发生变化。一方面,三大电信运营商纷纷推出合约机即预存话费换手机活动,以定制补贴方式相互竞争,成为手机市场主导力量;另一方面,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4G开始商用,智能机全面替换功能机,手机市场迎来“中华酷联”的高光时刻。中兴、华为、酷派和联想4家企业从智能手机市场的边缘地位渐入舞台中央,与国际一线大牌分庭抗礼,成为中国制造崛起的缩影。

  过去10年,是智能手机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2014年运营商补贴削减和移动互联网繁荣兴起,国产手机从“中华酷联”进入“华米OV”时代。华为、小米、OPPO、vivo凭借技术研发、互联网销售模式、提升品牌力、占领线上线下渠道等手段,在我国这个全球潜力最大、变化最快、竞争最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迅速赶超、交替领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局面,也带动了智能手机产业的快速崛起。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最新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11亿部,同比下降4%。苹果首次略超三星,成为出货量最高厂商,两者的市场份额均为20%。此后是小米、OPPO和传音,市场份额分别是13%、9%和8%。

  此前,综合各家调研机构的数据看,多年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榜首都是三星。但在中国市场,三星的市场份额仅1%。原因何在?直接“导火索”是2016年,三星手机Galaxy Note7在全球频繁发生电池爆炸事件。根本原因则在于,国产手机已发展壮大,不仅性价比更高,且在产品设计和功能上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在营销策略和售后服务方面也更贴心,从而把握住契机,一举取代三星在国内的市场份额。

  那么,与国外品牌相比,国产手机的优势在哪里?

  赛迪顾问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旭的分析代表了多名专家的观点:一是本土市场大。中国是全球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5G加速推广和国民消费能力逐步提升都让国产手机拥有天然的市场优势,也更易于进行本土化定制。

  二是性价比更高。国产手机能在国内实现生产、推广、销售、运输的全链路流程,成本更低。相同配置下,国产手机售价普遍低于国外品牌手机。

  三是整机实力强。国产手机的整机实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硬件配置和附加功能都很出色。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和品牌影响力的扩张,其优势更为凸显。

  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消费者的感受也印证了这些观点。

  摄影爱好者王传令表示,自己长期把国产手机作为摄影备用机。国产手机品牌的优势,在于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和对消费者需求的敏锐捕捉,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服务和体验。手机发烧友熊广则认为,国产手机的价格更有竞争力。在4000元至6000元的价格区间,几家国产手机品牌都有拿得出手且具备一定消费群体的高端产品。

  在核心零部件方面,除了自研芯片,国产手机的硬件配置与三星、苹果等国外品牌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刘旭举例说,在手机镜头方面,国产手机甚至更出色。vivo X系列搭载了蔡司光学镜头,小米14系列配备了徕卡专业光学镜头,OPPO也与哈苏合作联合开发了手机影像系统。在屏幕方面,苹果、三星和国产高端机的最新机型基本都采用三星E7的OLED屏幕,在分辨率、色彩还原方面几乎没有差别。至于芯片,从华为可以看出,随着技术进步以及厂商间的良性竞争,国产手机芯片已经实现较大突破。

  “国产手机产业链成熟度高,成本控制良好,硬件配置较高,对原生安卓系统本土化定制、用户反馈迭代优化响应更快速,创新能力强。国产手机品牌已是全球手机产业多强之一。”赛迪智库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钟新龙说。

  那么,与三星、苹果等国际知名品牌相比,国产手机品牌的差距在哪里?

  首先是引领性创新。国际数据公司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坦言,多年来,都是苹果公司先发布一个产品,国产手机去模仿再创新。苹果公司目前储备了大量技术,若有朝一日成熟落地,将进一步拉大与国产手机的差距。国产手机还处于追赶阶段,要坚持研发、持续积累。

  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兼职教授葛颀说,国产手机以前多采取快速跟随战略,即别人验证成功的新技术,我们快速学习并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来,形成价格优势。但现在,大家在技术创新上都陷入瓶颈期,中国手机厂商亟需依靠原始创新提升竞争力。

  中国移动研究院主任研究员黄实认为,苹果、三星在处理器、屏幕、内存、操作系统等方面都有较之国产品牌更强更领先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不过国产品牌也在奋起直追,比如华为的麒麟芯片系列和鸿蒙操作系统;小米2023年官宣的澎湃系统,虽然仍是基于安卓,但已从底层开始重构,在性能优化、系统安全隐私、跨端互联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其次是品牌价值。郭天翔说,在高端市场抢占份额不单单靠技术能力,更在于品牌吸引力和附加值。这一点从市场对于华为Mate 60的反应可见一斑。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苹果也好、华为也罢,与其说买的是产品,倒不如说买的是品牌价值,或者说是与自己身份相匹配的产品。

  钟新龙认为,大多数消费者对于高端的认知更倾向于品牌是否高端,而非配置是否高端。国产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差距,关键在于品牌形象。消费者更认可一个品牌对高端的“标签效应”,这可能就是国产手机品牌距离苹果的真正差距——品牌认可度。

  再次是产业生态。黄实分析,在生态系统和服务方面,苹果仍遥遥领先,国产手机品牌还有一定差距。从全球市场占有率看,苹果、三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相较国产手机品牌布局更均衡,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影响力也更大。而国产手机品牌在亚洲、非洲、拉美市场表现强劲,在欧美日韩市场的影响力则相对较弱。此外,苹果、三星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为它们在国际市场保持领先提供了强大支撑,国产手机品牌在全球专利布局方面还有待加强。

  怎样弥补这些差距?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杨学成认为,有3条清晰的路线。一是以华为为代表的全能型选手,构建自己的产业生态。走这条路最难的不是硬件或软件,而是形成完备的应用商场,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生态。二是以小米、OPPO、vivo为代表的企业,先打开销路做出爆品,再走技术立业之路。三是顺应当下产业趋势,搭乘新能源汽车出海赋予手机行业新的可能性,这是下一个增量市场的关键抓手。

  尽快形成差异化优势是关键。目前市面上的国产高端机都采取“堆料”方式大幅提升手机的软硬件实力,却没有形成“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竞争力,以及让消费者信服的品牌影响力。比如,苹果的优势是流畅的操作系统、完善的手机生态以及功能强大的芯片;三星则拥有一系列水平领先的自研硬件,包括显示面板、存储芯片、摄像头、闪存等。

  刘旭说,这些差异化优势使得苹果、三星的品牌影响力和销量长期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前列。国产手机想要实现突围,创新能力和差异化竞争力需要继续加强。

  国产手机为何越来越贵?

  2023年9月28日,华为 Mate 60 RS 非凡大师正式开售,该系列16GB+1TB版本售价高达12999元。这款被称为“高端极致主义下巅峰之作”的国产手机,一开售便预约火爆。因一机难求,二级市场流通行情极高,一度被众多手机发烧友称为“电子茅台”。

  一个月后,一直主打性价比的小米手机发布14系列,其中16GB+1TB的Xiaomi 14 pro 钛金属特别版售价为6499元。尽管价格较高,但在该系列首销当日,销量即超过此前上线的iPhone15全系。

  据IDC数据,荣耀在2023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全年的中国智能市场出货量排名中,均位居国产手机第一。此外,荣耀Magic V2在折叠屏产品中也持续领先。随着相关技术不断迭代发展和成熟,“厚、重、贵”的痛点逐渐解决。荣耀高端化战略在以Magic V2为代表的折叠屏上得到了体现。

  在广东东莞vivo工业园生产车间,一批vivo X Fold2折叠屏手机即将下线。从UTG超韧玻璃,到内双凸轮结构、多层立体式支撑结构,再到航天级材料应用,高规格配置让vivo X Fold2售价跃上8000元。

  走进各大国产手机品牌体验店,各类高端配置产品的创新气息扑面而来。铰链技术让手机实现视觉与触觉上的“折叠无痕”;采用龙鳞纤维材质的手机更加轻薄;运用徕卡光学镜头后,手机也能轻松拍出质感大片。

  层出不穷的设计让人眼花缭乱,不断攀升的价格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消费者不禁问:“国产手机,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贵了?”

  “价格感知是表象,背后是手机行业应对产业转型发展的艰难闯关。”杨学成说。

  ——需求提升呼唤供给改善。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智能手机市场已进入由刚需性产品向改善性产品过渡的阶段。消费者注重更高质量的影像功能、更好的游戏体验、更长的电池寿命、更快的充电速度、更好的机身材质,各方面表现更优的高端机成为消费者购机时的主要选择。

  近年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持续下滑,但高端市场逆势增长。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分析预计,2023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批发价≥600美元)市场的销售额同比可能增长6%,创下新高,将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近四分之一的销量和60%的收入。这一数据印证了小米集团董事长、CEO雷军对手机市场的判断:“高端是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

  ——增长放缓寻求高端战略。当前,手机市场渐趋饱和,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手机厂商在硬件升级、软件开发、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成本不断增加。面对持续提升的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本,企业开始向高端布局要出路。

  以苹果品牌为例。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在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中,苹果所占份额高达71%。关键的是,长期以来,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苹果以不到20%的出货占比,拿下全球市场超八成的利润,与利润率长期徘徊在5%至15%的其他手机品牌对比强烈。高端机意味着高利润,成为厂商抢夺新增长空间“必争之地”。

  ——转型升级是必然出路。高端化制造是我国手机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应对转型升级的主动选择。

  在专家看来,向高端机迈进,是搭建以手机为轴心的电子消费生态的基础与支撑。相比于仅销售手机这一单品,围绕手机形成蓝牙耳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在内的智能设备生态,不仅能增加手机厂商的收益,还可通过“全家桶”式的产品销售大幅提升用户黏度,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技术升级与结构调整。

  短短10年,国产手机纷纷向高端产品迈进。

  自2014年起,国产手机批发均价持续增长,从千元机向3500元攀升。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在2023年的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中,除了苹果和三星,紧随其后的是华为,占据5%的份额,位列第四和第五的则是小米和OPPO。

  vivo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低价竞争是面对眼前压力的一种“内卷”,实际是产能过剩、缺乏创新力的表现。价格战的结果是让企业失去合理利润,无法在创新、创造和未来发展上专注精力,甚至会毁掉一个行业。

  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说,通过价格战抢占的市场份额也很不稳定。以用户为导向创新,围绕核心竞争力打造差异化优势才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雷军表示,在屏幕、影像、充电、芯片等核心赛道上,高端化正迎来创新时刻。面对新一轮产业和技术变革周期,中国消费电子乃至中国制造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大趋势,国产手机必须迎头赶上。

  随着各大手机厂商发力布局高端机,另一个疑问也随之而来:“高端机到底值不值?”回答是肯定的。

  ——硬件配置更优化。处理器、内存、屏幕、电池和摄像头是最受关注的硬件要素,更好的性能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以手机处理器为例,2023年上市的一批安卓高端机普遍搭载骁龙8 Gen2、骁龙8+ Gen1、天玑9200等顶级处理器,这些芯片的制作工艺更复杂、造价更高,运算速率也远胜中低价位的手机芯片。再如,在屏幕方面,目前出厂的高端机屏幕基本采用OLED材质,支持广视角广色域,屏幕厚度更薄,而低端手机大多使用LCD屏幕,厚重且功耗较高,无法实现弯曲、屏下指纹识别等功能。

  ——使用体验更丰富。摄像头轻松实现60倍变焦、游戏过程丝滑不卡顿、快速充电满足持续续航……极致的使用体验已成为手机消费的关键驱动力。记者梳理发现,各大国产品牌的高端机型基本都将快充、超强续航、高清摄影、防尘防水等附加功能作为标配。同时,在手机后盖选择上,也淘汰了常用的塑料或金属材质,采用玻璃、陶瓷等更有质感的材料。

  ——设计更显个性化。随着年轻一代成为手机消费生力军,先锋设计、个性化与高阶美学越来越受关注。手机厂商也瞄准机会,针对年轻消费群体,推出各类限量版、定制版产品,主打个性化的高端机成为“宠儿”。

  “值不值,是一个较为主观的判断,要由消费者评估,结论因人而异。”多名专家认为,如果消费者仅追求系统流畅、屏幕清晰、电池耐用、拍摄效果、通话质量稳定,那么高端机的价格或许就不值。但对于另一部分消费者而言,极致的游戏体验、媲美单反相机的专业光学镜头、出色的工业美学设计等多重因素,都是为高端手机埋单的理由。

  从低价取胜到高端闯关,面对存量市场,向高端化要出路,国产手机正开启新一轮征战。

  手机为什么不好卖了?

  全球智能手机行业起步时间不长,但作为伴随全球科技革命浪潮而生的行业,成长速度极快,也因而早早遇到了一个避不开的问题:不好卖了。

  自2018年开始,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下滑。IDC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3.2%,降至11.7亿部,为近10年最低水平。

  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也是如此。很多评论将近几年智能手机市场的低迷归咎于疫情,但实际上,国内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自2016年到达最高点后,一直呈下滑趋势,只在2021年5G手机大规模上市时出现小幅回弹,自2023年第四季度才开始回暖。

  换机周期不断拉长。曾经,智能手机作为时尚科技产品闯入市场,新功能、新应用快速更新迭代,换机周期往往在一两年内。如今,随着芯片、屏幕、电池以及操作系统逐步成熟和稳定,手机与电视、冰箱一样成为耐用电子产品。数据显示,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换机周期从此前的22个月延长至36个月,最新判断甚至长达51个月。

  为什么不好卖了?

  原因之一是缺乏颠覆性创新。“市场缺乏新亮点。”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表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都没有拿出足够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创新程度距离消费者心理预期有一定差距,导致消费者换机周期拉长,消费意愿降低。

  郭天翔认为,手机从产品形态、芯片技术,到摄像头、操作系统,经过多年发展已进入创新瓶颈期,短时间内难有颠覆性产品出现,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即便厂家再三宣传电池、拍照、影像、芯片的性能有大幅提升,消费者也没有明显感知。手机已进入性能过剩时代,即便是3年前的产品,如今使用起来也不会有太差体验。产品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

  手机迭代性不明显。过去大家换手机主要是两个驱动力,一个是内存空间,不扩充不够用;另一个是摄像头,不断追求更高清。如今,在这两个方面,手机产品都尽力满足用户需求,短期内无需更换。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说,近两年,芯片迭代也不明显,没有带来多少换机需求。

  原因之二是手机市场趋于饱和。中国手机市场的饱和度已非常高,新增用户少。“人手一机”的局面基本形成,有的人有两三部手机。中国、欧美、日韩等地区,已进入存量换机时代。只有在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才有明显增长空间。

  据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统计,截至2021年底,国内手机社会保有量18.56亿部。也就是说,中国人均拥有1.3部手机。与此同时,每年仍有大量新品手机上市。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2.89亿部,同比增长6.5%。

  原因之三是缺乏让消费者更换手机的使用场景。“此前,线上聊天、网络购物、短视频以及手游等新场景层出不穷,驱动消费者不断更换网络更流畅、运行更快、待机时间更长的机型。目前看来,没有出现更新的场景。”郭天翔说。

  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现在的手机质量越来越好,换机周期延长不可避免。

  “随着产品越做越好,消费体验的提升空间逐渐缩小,消费者觉得没必要换新很正常。这是大多数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手机厂商冥思苦想的问题。”杨学成说。

  显然,智能手机市场已驶入“红海”,且行业缺乏增长动力。近年来,智能手机行业经历了全球经济下滑、局部冲突与地缘政治,芯片供应链从短缺到过剩,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成为全球普遍面临的行业现状。受经济与环境等因素影响,手机市场持续处于低位运行状态,市场整体呈收缩态势,手机厂商的产品升级与战略布局基本以稳定为主,早期出奇制胜的战略已逐渐消失。

  怎么办?

  要在存量中寻找增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步入存量阶段并不代表刚需完全消失,也不意味着行业已经触达“天花板”。用户的多场景使用还有大量需求未被满足,存储、影像、连接、智能化等方面有待持续挖掘。用户的痛点,就是行业的增长点。

  观察当前手机市场的消费趋势,有3点值得注意。其一,消费者对新技术的热情没有减弱。人工智能大模型、卫星通话、更高续航等新技术出现,将为市场带来更多活力;其二,消费者价值需求传导。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购买时考虑手机的附加品牌价值,这种需求会进一步增强高端手机的市场战略地位;其三,积极有效的价格策略。2023年,苹果为了保持市场份额,采用了更积极的价格策略。这背后是对消费者心理价格定位的精准把握,之后或许会被更多品牌采用,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农历新年将至,小米之家广东深圳宝安区百佳华专卖店里的人流量明显多了起来。店长林岐城告诉记者,线下门店感知比较明显的是,手机种类从细分领域如游戏手机、拍照手机、轻薄颜值手机,逐渐转变为主打全能型的产品。此外,各大手机厂商也不约而同将配件国产化率作为重要指标,线下也确实有一部分消费者会出于这种考虑尝试国产手机。

  要不断创新,推动消费者换新。“红海”不是“死海”,要不断突破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提升新服务,塑造我国手机行业新的竞争优势。创新引领消费,处处都有例证。比如,尽管近年来智能手机市场整体表现低迷,但折叠屏手机经过多年沉淀和市场酝酿,在各大主流手机厂商集体发力下,成为智能手机市场新增长点,实现逆势增长,且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不少国内手机厂商将移动影像技术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并通过推出自研影像芯片提升手机影像性能。比如,vivo从2016年就开始布局算法研究,聚焦人像、夜景、运动3个核心场景,通过自研影像芯片、超清画质引擎等技术,在算法上不断突破,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1月8日,OPPO发布Find X7 Ultra,把4颗专业级的哈苏镜头放进手机,将移动影像能力提升到新高度。刘作虎说,影像能力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软件、硬件、芯片、算法以及审美等一系列因素。

  手机厂商还是应将重点放在保障产品质量、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刘旭建议,一要加强与供应链深度合作。在机型增多、生产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既要保障手机稳定供应,又要确保产品质量;二是注重产品定制化服务。对手机各项性能进行更精细的分类组合,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三是加快核心技术自研。在硬件方面持续钻研SoC(系统级芯片)技术,早日打破技术壁垒。在软件方面不断进行操作系统优化,建立起实现多终端互动的操作生态。

  2023年,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依托技术和产品形态创新提振手机、电脑、电视等传统电子消费,不断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推动手机品牌高端化升级,培育壮大折叠屏手机产业生态,从优化成本、改善技术、加大软件适配等角度促进折叠屏手机生态成熟。

  多方合力下,智能手机市场正在释放复苏信号。IDC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363万台,同比增长1.2%,实现近10个季度以来的首次反弹。IDC预计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达到2.87亿台,同比增长3.6%,未来几年出货量会保持稳定。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复苏正带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向好。

  未来手机什么样?

  对于未来的手机,人们有着无限畅想:当你步入一座从未去过的商场,点开手机搜索想去的店铺或餐厅,AR(增强现实)眼镜中就会迅速呈现出路径规划;走进地库不用四处找车,打开手机动动手指,汽车就会自动开到面前;一部手机进行三折甚至四折展开后,就是一台笔记本电脑……

  从当前的市场判断,在外观、形态上有显著差异化的折叠屏手机,以及应用了“5G+人工智能”新技术的手机,或将是未来手机市场的增长点。

  自2022年开始,折叠屏手机异军突起,销量快速增长。IDC数据显示,这一势头将继续保持。2024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将接近1000万台,同比增长53.2%,2027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7.5%。

  折叠屏手机在屏幕形态上,相较于平板手机、曲面屏手机有了较大改变,给消费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国内手机厂商积极布局折叠屏手机的原因之一,正是可以与苹果手机形成差异化竞争,在另一个赛道占得先机。

  “虽然对整个手机市场而言,折叠屏产品体量还十分有限。但聚焦高端市场来看,折叠屏产品的拉动作用非常可观。未来一段时间内,折叠屏仍是国内手机厂商在高端市场的必争之地,加大研发投入、持续迭代升级产品已成共识。”郭天翔说。

  铰链技术、柔性屏幕技术、软件生态等是折叠屏手机需要不断突破的技术瓶颈。作为折叠屏手机的关键技术,铰链影响着产品在翻转时的手感、屏幕折痕以及折叠状态下的整机厚度。早在2018年,OPPO就开始打磨折叠屏外折方案,历时11个月,屏幕的折痕依旧不能令人满意。2018年至2021年,OPPO在4年时间里先后迭代6项折叠方案,外折、内折、上下折,穷尽了所有折叠屏方案,终于有一款成熟的方案浮出水面。截至目前,OPPO围绕折叠屏手机在全球范围内已布局专利1080件。

  在葛颀看来,折叠屏手机展开时能承担更多平板电脑的功能。方便携带是各手机厂商必须回答好的命题。

  “轻薄无疑是影响用户购买折叠屏手机的重要因素,也成为折叠屏手机的第一科技力。”荣耀CEO赵明以荣耀Magic V2系列产品为例向记者介绍,新产品将各零部件进行轻薄定制化改造,克服制造工艺难题,打造超薄的折叠铰链、屏幕、散热系统、Type-C接口模块等,并通过系统化的架构设计能力,进一步压缩内部空间,闭合状态厚度达到9.9毫米,重量为231克,兼顾了大屏和便携的双重需求。

  刘作虎表示,随着折叠屏普及,消费者对下一代折叠屏产品也有更高期待。在满足轻薄的基础之上,手机厂商将大幅提升折叠屏产品的综合能力,包括更强大的影像系统,不弱于直板旗舰的计算和续航能力,以及更加实用、智能的交互体验等。

  性能在提升,价格要下降。IDC预测,随着铰链、屏幕等主要零配件成本下降,折叠屏手机的价格将继续下探。其中横折产品有望降至4000元至5000元价格段,竖折产品将进入3000元至4000元的价格区间。

  刘旭说,受限于硬件成本以及自身定位,折叠屏手机的价格和配置不会一直下降,虽不会成为智能机市场的主流形态,但可以在高端机市场占领较大份额。

  据郭天翔观察,国外消费者尤其是欧美国家对折叠屏的接受程度很高。如果一台折叠屏手机的价格等于“一台手机+一台平板”,他们更中意前者,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外消费者尚无法接触到中国品牌的折叠屏手机。如果能顺利敲开海外市场的大门,折叠屏手机或许会迎来新增长。此外,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年轻人也中意折叠屏产品。未来,东南亚国家也将是折叠屏手机的畅销地。

  除了硬件,软件也是改变智能手机的重要因素。5G商用至今,在行业领域产生了诸多成果,在消费端却尚未迎来爆发期,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或许会成为一个契机。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开始与芯片制造商联手,通过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强大的算力和算法,以及5G网络高速、高可靠的特性,力争创造更多具有用户吸引力的新场景,不断刺激用户需求。

  《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我国手机市场5G手机出货量占比要超过85%。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5G移动电话用户达8.05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46.6%,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

  “目前还有一半以上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没有使用5G手机。千元级的5G手机将是新增长点。”葛颀认为,5G手机的芯片价格与4G手机相差不多,推出千元级的5G手机在成本上完全可行。但也要看到,5G套餐的通信服务费较高,应该尽快取消高门槛限制,不再区分4G、5G,无论消费者使用什么网络,统一、实惠的收费标准将加速5G手机普及。

  随着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手机端落地,未来的手机可能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扮演着个人助理的角色,为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提供定制化服务。

  专家判断,如果电池厂商突破了材料瓶颈,那么手机行业必定会迎来新一轮换机潮。

  这一探索正在进行中——随着荣耀将青海湖电池实现商用,手机电池也开启了硅碳负极材料时代。据介绍,该材料通过石墨掺硅方式,使负极能量密度比普通石墨负极电池提升16%,在相同体积下,提供更高电池容量。此外,荣耀研发的低压电荷聚能技术,使得手机能在低电压下稳定可靠运行。

  刘旭认为,未来手机会继续向着便捷化、集成化、智能化、安全化方向不断演进。在安全性能上也将进一步提升,由现在的指纹识别、面部识别演变为虹膜识别、声音识别等更高级、更准确的方法。通话安全保障将更全面,加密技术持续升级,量子保密通信等将有望普及。

  手机的日新月异正是信息通信业乃至国民经济腾飞的缩影。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02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相信凭借先进制造能力、完备高效产业链以及超大市场规模等既有优势,手机产业定能逆势前行,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多新活力、迸发更强新动能。

  本报记者 黄 鑫 李芃达 万 政 纪文慧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