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4-12-31 06:30:01 来源: sp20241231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新时代新征程,随着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深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必然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基于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

  作为现代文明的核心特征,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在内的综合发展进程。在西方学者的文献中,开始是称之为“西化”或“欧化”,强调其地理文化特征,后来称为“现代化”。有学者认为,这种改变表面上看只是修辞上的变化,但实质上是对世界现代化变革趋势的再认识。“现代化”概念在我国开始出现时被称为“洋化”,在实践上则被概括为“洋务”。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特点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背景,是近代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对自身文明失信和对西方文明盲从的体现。有学者提出,国人后来能够提出“现代化”范畴并以此来替代以往的“洋化”及“洋务”,乃是一种对于现代化认识和追求的民族自觉的提升,是一种思想上的“觉悟”。

  真正在历史实践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认识进程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艰苦探索。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周恩来同志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即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在“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已经解决、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的情况下,制定了新“三步走”战略,提出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清晰擘画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自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之一。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望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深刻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关于现代化的历史探索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构建起来的具有开拓性的理论,对于指引我国现代化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而言,我们要坚持从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普遍规律与中国国情规定的中国特色的统一中,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及其特征。

  人类现代化进程存在一些共同特征,例如,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革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和历史性推动;制度创新驱动社会变革;分工国际化和市场全球化推动文明进程,形成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相互联动、相互作用;等等。人类现代化的进程总是体现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实践,现代化是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极大地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这要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具历史进步性和先进性。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且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更具主动性。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坚持文明进程的开放性,而且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更具发展的和平性。

  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而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深刻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蕴含着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而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5条重大原则,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领导核心、路线制度、根本目的、发展动力、精神状态等。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深刻分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就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而言,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要求和约束条件发生深刻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新水平,也面临新的发展目标。在目标要求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同时,约束函数也发生着系统性变化,包括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需求与供给特点的变化,等等,这些都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以“双碳”目标要求为例,我国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任务非常艰巨,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减排与GDP增长高度相关、与工业化进展高度相关、与城市化高度相关、与能源结构高度相关、与宏观经济成本高度相关。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缓解其中的矛盾。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尽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第二,从国际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必须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从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这一根本性转变。据世界银行研究,1960年全球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截至2008年,只有13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其余的都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基本原因就是没有实现上述根本性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等。现在,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总体上处在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同时,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逐步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就要以更快的速度提高。从现阶段的现实看,如果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不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就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第三,国际经济格局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复杂多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较长一个时期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循环模式动能明显减弱。同时,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显著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左右上升到2022年的18%左右。一方面我国经济更具竞争力,但另一方面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之间的互补性减弱、竞争性加剧;一方面我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力扩大,但另一方面受世界经济不稳定影响,特别是受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系统性风险的冲击程度加剧。

  综合来看,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首先,机遇和挑战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机遇更具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复杂性、全局性。其次,机遇与挑战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判断是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再次,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是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要看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只有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在宏观上,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实现供需良性互动、趋于均衡的发展;在微观上,高质量发展是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以新动能支撑的发展;在结构上,高质量发展是城乡、区域、产业间协调的发展;在风险防范方面,高质量发展是稳健、安全、有韧性的发展;在对外开放方面,高质量发展是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外联动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回答了处在新的历史方位的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其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发展实践的先导。理念不转变,发展方式不可能转变。但理念不能停留在理念上,必须贯彻于实践。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厚植发展新优势,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处理好产业发展中的虚实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平衡关系,处理好全面对外开放与自主发展的关系,坚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内部可循环,并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构建新发展格局应该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主线,以创新驱动为战略支撑,以高水平开放为战略前提,以稳中求进为战略方针,更好推进现代化建设。具体来说,一是要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动力和可靠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为了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准确把握有效结合点,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从而形成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二是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要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三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要顺应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协调推进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是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要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完善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战略任务、战略阶段、战略要求、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为发展自身和造福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刘 伟 系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