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何景成:世界文字多字母化,汉字如何守住“象形家园”?

发布时间:2024-11-25 16:01:07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社 长春4月19日电 题:世界文字多字母化,汉字如何守住“象形家园”?

  ——专访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文字学系系主任何景成

   中新社 记者 郭佳

  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世界现行文字有数千种之多,多数具有明显的共同字母源流和走向,而中国汉字却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始终坚守“象形家园”。如何守住?怎样传承?近日,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文字学系系主任何景成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从多个维度剖析汉字的源流。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古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和古汉字,是通常所说的世界三大自源性文字,前两者连同它们所依存的文明一起消亡,汉字却持续使用至今,原因何在?

  何景成:这三大独立起源的文字,尽管外形不同,但内在结构神似,它们都用表意符号和表音符号来记录语言。一种文字符号的消失,主要指这种文字不再通行。这既可能是使用该文字的族群被征服后,迫不得已放弃原来使用的文字;也有可能是族群主动放弃原有语言文字,转而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被认为代表更先进文明的语言文字;还有可能是文字符号自身不便于书写和交流。

  古埃及象形文字包括圣书体与世俗体,盛行于古埃及时期(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世纪),后来古埃及文明先后被古罗马人和阿拉伯人征服,长期的外族统治使古埃及的语言文字逐渐丧失。

在郑州博物馆“大河文明展”上展出的古埃及文物冥府书的局部。韩章云 摄

  楔形文字由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制,通行于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1世纪,该地区原本通行的阿卡德语(使用楔形文字来记录),后来被阿拉米语、希腊语和阿拉伯语代替,楔形文字也由此被其他文字符号取代。

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上,楔形文字展示区吸引参观者。侯宇 摄

  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商代文字,出现于公元前1300年前后,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汉字体系。商代文字是成熟的文字体系,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它应该有更早的来源。近年在山西陶寺遗址发现的陶文样本将汉字体系的源头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

图为在天津举办的甲骨文创意展上,一名儿童参观甲骨文悬空雕塑。 佟郁 摄

  汉字体系产生后沿用至今、没有中断,缘于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文明,也缘于汉字符号能够与时俱进、自我革新。汉字全面运用表意、形声、假借、记号等丰富构形方式,能够准确记录汉语;发展经历了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从线条化演进为笔画化,能够让人便捷地学习和书写。

   中新社 记者:文字按记录语言的方式,可分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等。在这一层面上,字母文字与汉字的差异是什么?它们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哪里?

  何景成:从性质来看,汉字属于兼用意符和音符的意音文字,字母文字基本属于单纯记音的表音文字(或称“拼音文字”),这是两者最大的差异。由于性质不同,二者在记录语言方面各有优劣。

  汉字是独立起源并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其性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古汉字记录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表意文字,其字形只表示所记录词的意义,如古汉字用跽(jì,意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坐女子形象表示“女”字,优点是可以根据字形直接判断其所代表的词义。然而,语言中有很多词是很难或完全不可能给它们造表意字的,比如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汝”和语气词“其”等。

在湖南长沙李自健美术馆“挺立——刘永刚雕塑绘画大展”上,小朋友在巨型汉字“中国龙”下拍照。该雕塑在不同角度展示不同的汉字形象。杨华峰 摄

  表音文字,其字形只记录词的语音。自源性文字系统主要借用某个字或者某种事物的图形作为表音符号,来记录跟这个字或这种事物的名称同音或音近的词,中国传统文字学称这一方法为“假借”,如古汉字用“女”字来表示读音与之相近的第二人称“汝”。假借方法的适用性很强,不足是容易造成文字记录语言的不确定性。

  意音文字,指兼顾语音和语义而创造的文字。中国人采用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的方法,创造出既能表意又能表音的形声字。如在“其”上加注意符“竹”而成“箕”字,用来表示簸箕之“箕”的本字。形声字大大提高了文字表达语言的准确性,理论上所有文字都可以用这一方法创造出来,如近代以来传入的化学元素用字,基本都是用形声字的方式创造出来。因此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形声字的占比越来越高。

  从起源讲,字母文字是在兼用意符和音符的自源性文字的影响下而形成,属于借源性文字。字母诞生于地中海东岸,周有光先生(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描述说,其东北有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西南有尼罗河的圣书字,是两大古代文化之间的走廊,字母在这里孕育两千年左右,然后诞生。目前见到的确定无疑的最古老字母文字,发现于古代腓尼基比布鲁斯(Byblos)的阿希拉姆墓碑,年代在公元前1100年。

2023年11月17日,“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在云南昆明举行的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正式发布。该标识由大熊猫卡通形象、“你好!中国”的拼音、“你好中国”汉字古风印章构成。刘冉阳 摄

  字母文字将语言分析成由辅音和元音组成的最小语音单位音素,给每个音素规定一个记音符号,即字母,这样可以用最少的符号系统写成文字且拼写灵活,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字母系统。然而,由于字母是对最小语音单位音素的描写,在记录词语时需要用较多的字母来描述。汉字是对“语素—音节”的记录,所使用的意符、记号字和音符等文字符号虽然较多,但在描述词语时则较为简练高效,同时经过文字简化,每个字的笔画已大大减少。

  汉字形声字的音符和字母文字一样,具有记音功能,但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汉字的音符是借本来既有音又有义的现成文字充当的,可用作音符的字符数量很大,保持了汉字的传承发展。字母文字的字母基本是专职记音的,数量都相当少。在汉字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字形、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现在有很多意符和音符失去了表意和表音的作用,变成了记号。

在南京德基广场上,以“书”为主体的大型创意装置吸引市民。泱波 摄

   中新社 记者:在世界文字具有明显的共同字母源流和走向的大背景下,汉字传承发展中面临过哪些危机?又是如何处理的?

  何景成:汉字在传承发展中主要遇到过两次大危机。第一次是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第二次是受外部冲击时遇到的。

  在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文字的运用越来越广,使用文字的人也越来越多,致使文字的形体发生剧烈变化。同一个字在不同诸侯国的写法不同,这样就造成了各诸侯国“文字异形”的现象。这种局面不利于文字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使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从字形和字词搭配的用字规范等方面统一汉字,解决了这一次危机。

成都博物馆展出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展览吸引众多游客参观。汉字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刘占昆 摄

  第二次危机发生在近代。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朝没落衰亡,中华民族深受西方列强的侵害与掠夺。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发展的进步人士从各个领域探索救国之道,他们认为已有的汉字难以担当起教化民众和促进发展的重任,对汉字作出改革的欲望愈加强烈,在语言文字方面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汉字拼音化运动,激烈者甚至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这场汉字改革运动使人们认识到汉字拼音化途径的适用性不高,进而主张汉字简化。1949年后,新中国积极推进汉字改革,产生了简体字和汉语拼音方案这两个重要成果。前者大大提高了汉字书写的便利性,后者推动了汉字拼读的便利化和国际化。

新华字典上的简体字与繁体字。刘君凤 摄

   中新社 记者:有人说汉字已经停止演变,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何景成:汉字形体演变主要经历了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字形演变的总体趋势是线条化和笔画化。与古文字阶段相比,隶楷阶段的汉字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采用横竖撇捺等笔画来书写汉字。楷书到唐初趋于成熟,成为通用的字体,汉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体已趋于平稳,没有大的变化,但字形还在简化。我认为,文字符号的稳定对于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很重要。经过中国政府多年的汉字规范工作,字形简化工作也已经平稳,今后的工作应更多放在汉字的规范使用和科学推广方面。(完)

  受访者简介:

  何景成,1977年生,现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字学系系主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古文字学,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合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目前担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周代文字的发展传播与文化意义研究”首席专家。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