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20:19:54 来源: sp20241205
在位于高雄市前镇区的“靖湾云南凉面”店,湛秀英为客人准备午餐。 新华社记者 赵 博摄
在台北市中山区,来自武汉的冯纯利经营着一间主营粉面的档口,热干面是她的拿手美食。 新华社记者 赵 博摄
高雄市前镇区,有家远近闻名的“靖湾云南凉面”。招牌的椒麻鸡胸肉米线,以手工云南米线和鸡肉做底,拌以黄瓜丝、胡萝卜丝、白芝麻、花生颗粒,再浇上特制辣椒油,麻辣鲜香俱全,正宗的“云南味道”吸引四方食客。
小店主人是来自云南曲靖的湛秀英。和许多陆配姐妹一样,选择两岸婚姻让湛秀英经历人生苦辣酸甜。如今,她认真经营这家小店,期待越来越多“宝岛婆家”的乡亲,通过饮食文化认识和了解“大陆娘家”。
“身为大陆配偶,娘家婆家一家亲一样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湛秀英的话,道尽这个群体的心声。
2000年,23岁的湛秀英嫁来台湾。航班时间晚,通关手续又繁琐,抵达时已是凌晨。没想到家门口却热闹非凡,邻居们熬夜等待,只为看一眼“大陆新娘”。
说起这段往事,湛秀英忍俊不禁。一晃多年,当初的人生地不熟,早已不复。“街坊们很热心,常常看我忙不过来,就帮忙丢垃圾,还帮店里客人安排停车。”她说,他们对于大陆人的陌生感,也在日常相处间慢慢消解。
南台湾民风淳朴,性格开朗的湛秀英很快融入当地社会。她发现,身边去过大陆的人很少,对大陆多有误解。这让她萌生推动两岸交流的念头。湛秀英参与成立中华两岸一家亲交流协会,积极投入云台两地文教交流活动。
2017年,湛秀英在兼职任教的和春技术学院举办“云南文化月”活动。“反响很好。”她说,师生对“彩云之南”的风物民俗产生浓厚兴趣,让自己备受鼓舞。
后来,湛秀英想到开一家店,来展示美丽家乡,既是餐馆,也是茶室、咖啡店。顾客畅享米线、腊肉、咸豆花之余,还能品尝普洱茶、小粒咖啡。望向博古架,刺绣手袋、蜡染布艺、翡翠摆件、民族服饰……云南风情扑面而来。
午餐时分,一对来自屏东的中年夫妇慕名到访。妻子李女士是抗日远征军后人。她说,从小家里就吃云南米线,没想到多年后,在高雄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又找到“这个味道”。
尽管乡音不再,李女士还是开心地与湛秀英拉起家常。遥远的“云南老家”,在这一刻,仿佛近在眼前。
“开店后遇见台湾各地客人,常会有这样的惊喜和感动。”湛秀英说,这就是她坚持将小店经营下去的原因,“我是大陆人也是台湾人,通过饮食文化促进更多两岸之间的相知相识,是我应该做的。”
在台北,也有这样一位认真经营“娘家味道”的大陆配偶。
她叫冯纯利,30岁时嫁给同在广东打拼的台湾丈夫,2016年来台定居。3年多前,冯纯利在台北市中山区租下小小的档口,起名“feng good”,主营粉面。
她的拿手美食是武汉热干面。焯面、拌料、出餐……不到5分钟,一碗地道的热干面就端到食客面前。面条爽滑筋道,芝麻酱醇厚,辣油香浓,和着恰到好处的卤水,正是来自长江边记忆里的味道。
“我在武汉东西湖长大,年纪轻轻就离开家,当过鞋厂质检员,做过服装生意。虽然‘到处岔’,内心深处总忘不掉家乡的模样。”冯纯利说。
为“复刻”家乡味道,冯纯利没少花心思。光是面条,就跑东跑西找了好久,终于在台北万华一家传统市场找到心仪之选。“不能太细,又不能太硬,要韧得刚刚好。”
冯纯利说,辣椒油和卤水必须亲手制作,才保证口味。发现台湾百姓有吃肉燥的习惯,她又加入炒制好的肉末提鲜。
一碗热干面,定价60元(新台币,下同)。在“铜板美食”(意为100元以下、用硬币购买的食物)日渐稀少的台北,堪称低廉。“我期待‘回头客’。”冯纯利笑着说。
台北房租高,她只好住在新北林口大姑家,每天搭公交、捷运往返30多公里;档口没有空调,炉子一开,温度直线上升,入夏后更是难熬……谈及种种辛苦,冯纯利说,只要生意好,再苦也值得。
“feng good”渐入佳境,工作日的午市,在附近写字楼上班的年轻人大排长龙。除热干面以外,肠粉、酸辣粉、螺蛳粉同样热销。“分量足、用料好”“味道平常却不平淡”“在地推荐”……他们把好评公允地写在网络上。
还有食客吃过热干面后,跑到武汉旅游。再来光顾时,翻出手机相册给冯纯利看“下雪的武汉”,分享愉快的游览经历。
点滴积存的友善,让冯纯利逐渐融入“宝岛婆家”。看到街头巷尾的“串串香”“剁椒鱼头”“酸菜白肉锅”招牌,她也会对“娘家同行”感到亲切。
“我们把最珍视的家乡美食带到台湾,自然是用最真诚的心意来经营。”冯纯利说,这份心意得到回应,是最开心的事情。
(新华社台北电 记者赵博、齐菲)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