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20:49:44 来源: sp20250104
阿里军分区某巡逻艇中队进行编队航行训练。索延客摄
李小兵(左)指导战友排除巡逻艇机械故障。郭中正摄
李小兵(右)指导战友检修巡逻艇部件。戴学武摄
初冬午后,班公湖水在阳光映射下,如宝石般剔透。
“呜呜呜……”随着雄浑的号声响起,艇长李小兵一边通过面前的监视器察看船体周边情况,一边稳稳地操动着船舵。
船艇犁浪疾驰,红旗迎风飘展。尾部的湖面上,波浪荡漾如雪白的绸缎。李小兵已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出航,眼前的高山与湖水、头顶的白云与蓝天,一切是那么熟悉而亲切,但他丝毫不敢大意,一直保持着一份机警与敏锐。
船艇驶过的这片狭长水域,是阿里军分区某巡逻艇中队守卫的地方。官兵自豪地称“我们是高原水兵”。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李小兵把梦想融入祖国山河,把岁月洒在碧湖雪峰,把誓言化作壮美航迹,在阿里高原这个“离天最近的地方”,书写着壮丽多彩的青春诗篇。
“海拔高度上来了,思想境界也要跟得上”
1998年,是个令人难忘的年份。那一年夏天,百年难遇的洪水肆虐大半个中国。灾情面前,一声令下,人民子弟兵紧急驰援……
“抗洪胜利,大部队撤离时,很多群众围在路边高喊:解放军万岁!解放军万岁!”李小兵说,当时从电视上看到的一幕幕场景让他深受触动,“老百姓跟战士们那么亲切、那么有感情,我也要做这样的英雄。”
当年征兵季,高中毕业在外地务工的他闻讯赶回老家,第一个到人武部报了名……
转眼25年,一个人会留下多少故事?追梦的少年已成长为一级军士长、巡逻艇艇长、船艇修理技师。
一谈到自己,李小兵似乎就变得木讷了。
“李班长的故事都在这里。”坐在一旁的战友说着,打开了办公电脑。他游动鼠标点开一个文件夹,五颜六色的影印件依次呈现在屏幕上:数十套证书、证章,形状多样的奖杯,庄重而又精美的各式奖状,执行任务的影像资料、数千公里的“航迹图”……老兵不言,记者一目了然。
“在这里当兵20多年什么感受?”记者再一次发问。
“过瘾!”李小兵缓了缓神咧嘴一笑。
聊起自己时话语不多,对自己守卫的地方李小兵可是如数家珍:“班公湖最宽处15公里,最窄处只有5米,最大水深41米,平均水深5米……近段时间平均气温低、平均风速大,湖面可能要结冰了,需要做好船艇上岸的准备。”
无疑,李小兵对数据特别敏感。说话间,他侧了一下脸。阳光穿过窗户照在鬓角上,白发格外显眼。记者脱口而出:“您的生日是哪天?”
“1981年,1981年10月……10月2日。对,没错!”一边嘴上说着,李小兵一边若有所思,然后又自我肯定了一下。这个回答令人诧异:一个对数据那么敏感的人,连自己的生日也要想一想?
记者仔细打量起他来:脸色黝黑,皮肤皴裂,眼球内有些许血丝。这是常年高寒缺氧和强烈的紫外线,在他身上留下的高原印记。
看到他嘴角上干皮翘起,隐隐有血浸出,记者掏出随身带的润唇膏递过去。他摆摆手,随手把干皮拽了下来,漫不经心地说:“谢谢!老兵没那么娇贵。”
在他的日常生活里,“老兵”这个词似乎可以用来解释一切疑惑。老兵饱经风霜,精神依然抖擞。他说:“海拔高度上来了,思想境界也要跟得上,不然就真的会‘老’了……”
“我先冲上去,后面的战友就省很多事儿”
午饭时间快到了,宿舍里依然看不到李小兵的身影。
想起早饭时李小兵跟自己谈论的话题,三级军士长王国栋用手指了指码头方向。列兵王景祥心领神会,走出宿舍直奔某型巡逻艇停泊处。船舱里,李小兵慢慢拨动着操控手柄,不时侧耳倾听,用心体会每一次操作的分寸。
“早上吃饭时,李班长跟我聊的就是巡逻艇操控问题。”王国栋说,自从某型巡逻艇列装中队后,李班长几乎就没闲下来过,周末休息时间也往船上跑。
对此,李小兵表示:“事情不往前赶,我心里不踏实。”
有一次,上级组织船艇实战化训练。此次训练对船艇性能要求很高。孰料,头一天晚上,李小兵组织最后一次装备检测时,一艘巡逻艇的发动机突发故障。有人建议启用备用艇。李小兵却不同意:“这也应该是训练内容之一。在战场上,哪来的备用艇?”随后,他钻入发动机舱,连夜抢修、排除故障。
艇长,是船艇上的“龙头”角色,是很多官兵到中队后的奋斗榜样。李小兵入伍后第4年就凭借过硬技能当上了艇长。然而,从军校学习归来后的一次巡逻经历,让李小兵危机感倍增。那次巡逻途中,某型船艇一台发动机突然“趴窝”,李小兵钻到机舱察看一番后,却束手无策。后来,他们只得联系厂家求援。
“平时出了问题可以等厂家,战场上‘趴窝’等来的只能是敌人的子弹。”他对自己说,作为一名艇长,能把船开出去,还要能把它顺利带回来,“想解决疑难杂症,必须自己更过硬”。
从此,李小兵开始琢磨起船艇维修来。理论基础弱,他就购买专业书籍学习,并借助网络搜集辅导资料;不熟悉部件结构,他就到修理工间跟班学习,反复尝试拆卸组装;遇到解不开的困惑,他联系厂家技术人员“打破砂锅问到底”……
凭着刻苦好学的韧劲,李小兵参加上级组织的专业比武,荣获船艇综合故障排除第一名;研发发动机增压装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船机修理工一级鉴定,取得高级技师证书……
当了21年的艇长,经历过5种型号船艇,每次换装都要面对新的技术难题。李小兵一次次带头研究攻关,“就像打仗攻山头一样,我先冲上去,后面的战友就省很多事儿。”
副中队长张恩琪说,跟李小兵在一块,总能感到他身上有一种莫名的紧迫感。或许,正是这种紧迫感,促使他不敢懈怠、事事紧前。
“我必须坚强,因为身边还有年轻的战友”
周五晚上跟女儿视频连线,是李小兵的幸福时刻。
李小兵说,每次视频连线,他都会跟女儿讲讲自己和战友的故事。女儿则跟他聊聊妈妈、老师和同学。
那次任务来得突然。任务期间,李小兵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再次打开微信与女儿视频连线,已是几个月后。
视频接通,父女相视无言。过了一会儿,女儿打破了沉默,一如既往聊起妈妈、老师和同学,却没有询问“爸爸这段时间去哪儿了”。视频这边,李小兵安静地听着,泪花却在眼眶里打转。他看得出来,女儿是在故作平静。
女儿越是懂事,李小兵越是心怀愧疚。“我必须坚强,因为身边还有年轻的战友,还有比女儿大不了几岁的战士。”他说。
“班长年龄跟我爸差不多。平时也不苟言笑,起初我都不敢跟他搭话。”今年6月,列兵王景祥下连时,对李小兵的第一印象是“冷冰冰的”。
还没有适应高原反应,王景祥就赶上了离家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但作为班里唯一的列兵,他没有流露自己的思乡之情,依然像往常一样勤快。
“走,咱们到湖边走走。”细心的李小兵,趁休息时间把王景祥叫了出来。一路上,两人从父母家人聊到同学朋友,从童年梦想聊到军营期盼,从读书时的兴趣爱好聊到新兵营的趣闻轶事……当晚,他俩还一起与王景祥的家人视频连线,汇报下孩子的表现,送上高原军人的祝福。
夜里班长起床帮他盖被子、掖被角,受伤时班长帮他洗衣服、晒床单……王景祥感觉,自己离开了一个家,又走进了一个家。
去年的一个冬日,湖区突起大风、气温骤降。巡逻前,一艘船突发故障。虽不是一个技术难题,但要快速解决需进行水下作业,有些经验的一级上士张飞当即申请下水。
“别逞能!”李小兵当众拒绝了张飞的请求。张飞的脸一下子变得通红。说话间,李小兵自己跳到了水里,熟练地检测排查,很快排除故障。
当晚,张飞找到李小兵的宿舍,抱怨说:“班长,这个故障不难排除,我有把握,你为啥不让我下水,太没面子了。”
“面子?你感冒刚好没几天,这么冷的天下水,出现反复怎么办?在高原上这是闹着玩的吗?”李小兵一连串的反问,语气中带有几分责怪。听了班长的话,张飞鼻子一酸,没再言语……
“让他们在成长路上少走弯路,是我应该做的”
2017年9月,蒋鑫鑫怀着喜悦的心情步入军校校园,马路两边挺立的精美灯箱映入眼帘——每个灯箱上,都印有该校一名优秀毕业生的照片。
“班公湖,高原,巡逻艇中队……”读到这几个关键词,盯着素未谋面的李小兵的照片,蒋鑫鑫对这名老兵心生敬佩,决心以他为榜样学好专业、练强本领,在部队干出个名堂来。
2021年7月,蒋鑫鑫被分到这个巡逻艇中队,成了“偶像”的排长。
一名1998年出生的年轻军官,要给一位1998年入伍的“著名”老兵当排长,这让蒋鑫鑫有些不知所措。
有一天,他作为值班员组织点名,点到“李小兵”时,实在不知如何称呼合适,就索性跳点了过去。队伍解散后,李小兵主动找到蒋鑫鑫说:“排长,我知道你的用意,谢谢你。客观上,我年长你几岁,比你多当几年兵,但今天表个态,工作中你是排长,我是战士,请你不要有任何顾虑,大胆开展工作,我会全力支持……”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蒋鑫鑫仍很感慨。他说,李小兵与自己聊了很多,话说得坦诚、实在,让自己忐忑的心感到温暖,同时自己也对他更加敬佩。
此后,蒋鑫鑫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就主动向李小兵请教求助。李小兵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他解释来龙去脉、指导解决方法,甚至上船进行示范操作或到工间演示相关流程。在他的帮助下,蒋鑫鑫迅速踢开了岗位任职“头三脚”,个人专业技能也得到很大提升。
“新入中队的年轻官兵文化基础、个人素养都很好。”李小兵说,与他们相比,自己只是对驻地周边环境比较熟悉,巡逻、执勤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同在一个战斗集体,肩负相同的责任与使命,把肚里这点存货分享给大家,让他们在成长路上少走弯路,是我应该做的。”
很多到过班公湖的人只记得湖很美,却不知这种美源于它的独特。
“班公湖,藏语称错木昂拉仁波,意为‘明媚而狭长的湖泊’。”在中队干了14年的干部任鹏伟告诉记者,狭长的地貌特征带来的是曲曲折折的航线,而且湖内多暗滩,为官兵巡逻带来很多困扰。
作为一名艇长,李小兵不但对驾驶的船艇了如指掌,而且练就了从水的颜色、道路地形和山坡起伏判断湖水深浅及水底情况的“绝活儿”。
“李班长把自己的‘绝活儿’教给了我,而且不彻底学会不让过关。”二级上士王文博从院校学习回来后,跟着李小兵学习船艇驾驶。他告诉记者,熟练掌握驾驶要领后,李班长亲自带着他“走”巡逻路线。
一路上,李小兵从岸边植被、山体走向、湖水颜色等蕴含的信息逐一介绍、不厌其烦,王文博认真聆听、细心记录、不时提问。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王文博通过“考核”,李小兵才同意他独立驾驶。
有幸分享李小兵“绝活儿”的,不止王文博一人。他一边回想一边默念着熟悉的名字说:“保守估算也有20多个艇长吧,都是被李班长教会了‘绝活儿’后,才正式上岗的。”
清晨,李小兵带队来到码头做巡逻前准备工作。在他的指导下,大学生士兵姚周首次成功启动船艇,并展开检测检查。完成军营的又一个“第一次”,他显得有些激动:“李班长的无私帮带,让我的军营起步更平稳、更有劲。”
忙碌的过程中,太阳越过山峰。岸边,两排枝干挺拔的红柳树,在阳光照射下抖擞昂扬。船艇起航,李小兵和他的战友又开始了为国守防的一天……(侯磊)
(责编:陈羽、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