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20:38:48 来源: sp20241101
“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习近平都锐意推进改革开放,弘扬和践行改革开放精神。央视网《天天学习》推出系列策划,讲述习近平推进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的故事,带您从中感悟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
走进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村民魏来法家的客厅,时光仿佛被定格住了。
实木包墙、真皮沙发、各色摆设,还是22年前的装修风格,连老式钟表都没换过。屋里保持着2002年12月15日的原貌。
图为魏来法家的客厅。
那一天,刚刚履新之江大地两个月的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梅林村调研。在魏来法家的客厅里,习近平和他拉起了家常。
谁也没想到,一张“幸福蓝图”就从冬日里的梅林村开始起笔绘制,并在21年后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2002年10月,习近平到浙江工作。当时的浙江,既处在改革发展机遇期,又处在改革矛盾凸显期。
为推进浙江的各项改革,习近平从调研开局:“做工作首先要谋篇布局,然后要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打,有‘钉钉子’精神。”他马不停蹄地访企业、下农村、去海岛、进山区。
在短短118天里,习近平跑遍浙江省11个市,走访了25个县。
调研农村看到的情况,让习近平心头沉重。
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是垃圾村;走过几十个垃圾村,才找到一个示范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有农民这样调侃道:“起早贪黑赚钞票,垃圾堆里数钞票,躺在医院花钞票。”
当时,浙江全省3.4万个村庄当中环境较差的就有3万个。这些村庄普遍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在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遇到的挑战逐渐凸显。
如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以梅林村为“样板”之一,习近平提出要“建设一批标准化、规范化、全面发展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小康示范村镇”。
就这样,被称作“千万工程”的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应运而生。
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习近平出席“千万工程”启动会,明确部署“今后五年,对一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一千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千头万绪的工作,从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整治垃圾、处理污水、硬化道路……在那个依旧存在“重工轻农、重城轻乡”思维定势的年代,习近平坚持拿出五年时间,让一万个村改变脏、乱、散、差的面貌。这既足见他改革决心之坚定,也侧面印证了这场改革的难度。
“千万工程”在浙江实施之初,大部分地区都很欢迎,但也有少数地区的基层干部群众心存顾虑。习近平用“现场会”和“成效展”两个办法,调动大家积极性。在浙江工作期间,他每年都会出席现场会。
2024年6月19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雨后云雾缭绕。
在浙西,下姜村一直很有名。下姜村过去出名,是因为“山村穷”;现在出名,是因为“绿富美”。
从2003年至2007年,习近平去过下姜村4次。第一次到下姜村,他一路换了3种交通工具。
每次到下姜村,习近平都要召开一个座谈会,听一听大家对基层情况的反映。村里党支书提出“想请省里帮我们建沼气”,几天后,习近平就派专家入村进行指导。种茶户提出“缺人才”“缺技术”,习近平派科技特派员进驻下姜村……
离开浙江后,习近平也一直惦记着下姜村。他五次致信下姜村,鼓励村干部群众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千万工程”深入实施,下姜村携手周边24个村成立“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实现从“一村之变”到“一域之变”。
至今,浙江已经连续20多年召开“千万工程”现场推进会,内容随着群众需求升级而不断丰富。研究显示,“千万工程”实施的20多年,是浙江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今年2月3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将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作为改革方法写进主题。
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社区视察。
浙江的万村千乡,20多年坚持做一件事,是因为群众打心眼里认可。他们称“千万工程”是“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有专家学者评价,“千万工程”是“在浙江经济变革、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转动了乡村振兴的车轮”。
2018年9月,“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颁奖词这样写道:“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
“产生变革性力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向前走。
2006年12月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用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题为《抓落实如敲钉子》的文章。文章以钉钉子作比指出:“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
改革重谋划,更重落实,也难在落实。
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常将“钉钉子”与“狠抓落实”联系在一起,要求广大干部“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他说:“我提倡钉钉子精神,这得从我做起啊!”
2013年秋天,“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
十多年来,作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70多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和中央深改委会议。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重大改革的行动方案,他都认真审阅,逐字逐句亲笔修改。
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刚出台时,曾有人担心会不会是“一阵风”。如今,十余年过去了,这张“金色名片”依然有着强大威慑力。“八项规定改变中国!”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声音。
2012年12月,以革命老区阜平为起点,习近平总书记用八年多时间多次深入扶贫攻坚主战场。他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倍加期待。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浙江安吉余村的“两山理念”从省域探索走向全国实践,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略。
…………
10年前,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了这样一番话:“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以钉钉子精神坚持不懈地干好“正确的事情”,这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一直流淌在这位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血脉里,激励着人们不断攻坚克难。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策 划丨孟利铮
编 辑丨刘禛
视 觉丨张紫曦
校 对丨李丹 孙晓媛 宋春燕 梁雅琴 娄郝 李英卓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