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5:19:50 来源: sp20250105
图为巍峨群山。 张林阳摄(影像中国) 制图:张丹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新时代文艺一个突出成就是讲述了一批广受读者、观众喜爱的英雄楷模故事,塑造了一批可亲、可爱、可敬的英雄楷模形象。这些故事和人物贴近人心、气象一新,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振,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动人篇章。总结其中的艺术经验,相信有益于新时代文艺创作推陈出新。
——编 者
核心阅读
这些英雄楷模的共同特点是:有强烈的信念感,不断唤起身边人的理想信念,与他们一起创造属于大家的幸福。新时代中国影视剧在深入理解生活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叙事方式,奏出一曲曲个人与时代的交响
现实主义创作,其内在是创作者对社会生活复杂性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作品很容易弱化为以情节架构去推动戏剧发展的“情节剧”。如果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多是情节需要而不是围绕现实生活的真实逻辑展开,人物形象难免让观众觉得虚假
这些英模形象之所以打动人心,并不只是因为这些影视作品在技术上多么精巧别致,而是因为创作者真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场景中,理解了那些在生活中奋斗的人与奋斗的力量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播出以来,受到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好评。电视剧中的张桂梅朴实、热情,全身心投入大山里的教育事业。其艺术形象可亲、可爱、可敬,呈现出一种属于当代中国的英模新气象。这让我们联想到《战狼Ⅱ》《山海情》《流浪地球》《功勋》《大山的女儿》等影视剧塑造的冷锋、马得福、刘培强、李延年、黄文秀等人物。他们生活时代不同,性格各异,但都与张桂梅艺术形象一样,在与观众息息相通的情感世界中打动人、激励人。这些英模人物,既与过去老电影里的艺术形象不完全相同,也迥异于国外影视剧中的“超级英雄”。新时代文艺在与时代的共振中,逐渐探索出塑造当代中国英雄楷模的方法,创造出与时代共鸣的英模气质。
个人与集体的相互激荡
综览近些年在塑造英雄楷模人物上较为出色的影视作品,其共性之一就是不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突出个人与集体激荡过程中整体的能动性。张桂梅办华坪女高是困难的,但《山花烂漫时》不是静态地描述这些困难,而是呈现张桂梅如何带着热情、勇气和智慧,去解决一个个现实困难。她如同一颗种子,唤醒身边人对办学的责任感,让这责任感成为大家齐心协力战胜困难的动力。电视剧把关系到张桂梅办学的各个环节作了贯穿性呈现。从张桂梅在党代会上读出一个个失学女生的名字开始,当地政府部门尽管有困难,但都尽其所能地支持华坪女高;学校师生尽管有犹豫有动摇,但大部分都在张桂梅奉献精神的感召下留了下来,一起奋斗……正是在张桂梅与教育部门、与师生集体的互动中,办学故事与人物精神得到了立体呈现。
同样,在《山海情》里,观众不仅会记住村干部马得福、菌草专家凌一农、挂职干部陈金山,还会记住那些在西海固默默承担生活压力、勇敢为着美好未来奋斗的马喊水、白校长、水花等。在《大山的女儿》里,第一书记黄文秀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利益关系中,推动百坭村大户带着小户、能力强的帮着能力弱的,走在集体脱贫的路上。在《功勋》里,科学家于敏的形象让人动容,科研院所里的互帮互促氛围让人难忘,那些在核试验场所工作的普通士兵与技工一样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在《战狼Ⅱ》里,我们记住了冷锋这个英雄人物形象,也感动于那些和他并肩战斗的同伴和普通民众。
这些英雄楷模的共同特点是:有强烈的信念感,不断唤起身边人的理想信念,与他们一起创造属于大家的幸福。英雄楷模就是这样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之中。新时代中国影视剧在深入理解生活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叙事方式,奏出一曲曲个人与时代的交响。
美学上的明亮色彩
当下英模题材作品有一种美学上的明亮色彩,一种靠奋斗为生活带来希望的力量感。很多人看《山花烂漫时》,都会有笑中带泪的体验——这种喜剧感的获得,并不只是某种艺术技巧的呈现,而是来自希望的力量。《山花烂漫时》是感人的,但这种感动不是一种悲情,而是面对生活困难,以乐观主义的态度,以人的能动性去创造、去奋斗。
电影《流浪地球》里,一样能看到这种明亮的底色。“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浪漫想象,构成《流浪地球》系列最基本、最宏伟的叙事。与西方文明面对重大危机提出放弃地球的“方舟计划”不同,电影里中国人要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个横跨2500年、绵延几十代的任务,这个要为未来付出巨大努力的故事设定,中国观众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在《流浪地球2》中,航天员张鹏号召“中国航天队50岁以上出列”,刘培强在无力挽救地球撞击木星之时,只身驾着飞船冲向木星。他们都是以生命为代价,承担中国航天员对人类的责任。“希望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钻石,是回家的方向”“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他们的选择展现出人类面对灾难时的无畏勇气。
这种昂扬的气质和力量感,成为新时代影视剧一个重要的美学特点,感染着无数观众。当《山海情》里身穿蓝色校服的娃娃们,参差不齐地站在一起,以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喊出“冲(春)天在哪里”,当白老师指挥完这群娃娃们的歌唱,喘息着定格在舞台上,扶贫路上一直绵延着的那种艰辛与幸福,在这一刻得到完美的释放。《大山的女儿》中,大雨夜,几个村的村民一起背着背篓在山路上转运枇杷,队伍蜿蜒曲折,虽然艰难,但一定通往光明的未来。《山花烂漫时》主演宋佳说,当演完张桂梅带着6个党员在党旗前宣誓那一幕,她久久不能平静——不仅是感动,更是为张桂梅的精神所激励!当我们的演员真正感受到来自奋斗的力量,他们的表演怎会不感人?
真实细节凸显奋斗者的力量
新时代影视发扬现实主义精神,靠细节与人物赢得跟当下观众的共鸣共情。现实主义创作,其内在是创作者对社会生活复杂性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作品很容易弱化为以情节架构去推动戏剧发展的“情节剧”。如果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多是情节需要而不是围绕现实生活的真实逻辑展开,人物形象难免让观众觉得虚假。新时代影视剧越来越注重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发扬,这种发扬尤其体现在对细节的把握,体现在塑造人物的能力上。
细节,是现实题材作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山海情》征服当代观众,首先是作品对西海固生活场景近乎极致的还原,对农民形象充满细节化的表现。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全都晒得黝黑。剧中,马喊水嘴里嚼着树叶梗,李大有在门口蹲着抽烟袋,村民集体在村头晒太阳的姿态,每一帧画面都无声塑造着贫困地区农民的状态。而这些角色的神态,也在扶贫过程中一点点发生着变化。我们看着马得福如何艰难地一家家做工作,看到一家有一家的困难;移民,只是扶贫道路上的第一步,之后我们就跟着马得福骑着自行车在荒漠里腾挪,去解决供电、供水问题……每一个问题都那么急迫,而每一个问题又都在马得福的奔跑中解决。
这种细节上的突破,也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比如《功勋》里的于敏,电视剧特意给这位科学家一句口头禅——“理论没有错”。在生活中,于敏会用理论指导科研人员去河里抓鱼,用理论助力孩子做能飞起来的木头飞机。在科幻片《流浪地球》中,刘启启动汽车时,一句“朝阳交警提醒您……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画外音,把这个生活在未来的人物与当下现实做了巧妙连接。在电影最后,那些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最后机会,纷纷调转车头,奔向救援现场……这时的《流浪地球》就不再只是主角的英雄故事,而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共同故事。
当代影视剧呈现出的新英模形象,深植于中国的优秀传统与当代实践,被广阔无边的社会生活所激发,也依托于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不断创新。这些英模形象之所以打动人心,并不只是因为这些影视作品在技术上多么精巧别致,而是因为创作者真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场景中,理解了那些在生活中奋斗的人与奋斗的力量。每一部成功的作品,几乎都记载了创作者自身的奋斗历程。对创作者来说,艺术根本上源于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热情,对中国正在开创的伟大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1日 20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