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6:40:07 来源: sp20241123
探寻历史脉络、走进自然学堂、体验文化魅力……当下,研学游正迎来火热的“暑期档”。但也有一些家长反映,一些打着教育幌子的研学游,最后止于“到此一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打寓教于乐的研学游,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观察,通过集体生活的历练,拓展认知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因而被视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近年来颇受追捧。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预计2026年我国研学游学整体市场规模将达2422亿元。
市场繁荣的另一面,是行业的浮躁:有的走马观花,“花几千元报名,不如自己带孩子玩一圈”;有的价格虚高,“月入1万元不够孩子研学游7天”;有的货不对板,“名师讲座”沦为“与名校大门合影”。这有违研学游的初衷。
研学游,首先是研学,其次才是游。研学游的设计要遵循教育规律。作为一种探究式学习,它应该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材料、互动解疑等基本环节,前期要科学开发课程、规划路线,后期再根据反馈不断优化,而不能一哄而上、一锅乱炖,搞“一锤子买卖”。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研学导师不是导游的“翻版”,“需要逻辑来联系不同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让研学游走深走实,有赖多方发力。一是凝聚共识,研学游涉及文旅、教育等多个部门,还须明确监管边界;二是健全制度,不断完善行业标准、评价标准,加强资质审核和信誉管理;三是补齐短板,改变“旅游专业的不懂教育,教育专业的不懂旅游”的局面,从而推动研学游更专业、更正规。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从目的地来看,博物馆、红色景点是研学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7月1日,国家文物局发文指出,要引导观众通过正规渠道预约门票、参与研学活动,重点场馆、热门场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开放时间。相关单位不妨主动作为,强化馆校合作,增加优质供给。比如,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请到广东过暑假——2024粤博假期·夏日知旅”系列活动,全省博物馆策划推出200余项教育和研学活动。将研学纳入公共服务,助力文旅融合发展,可谓正当其时。
研学游一味“卷价格”“拼话术”,只会把自己的路走窄。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设计,让参与者既达到“研学”的效果,也获得“游”的体验,才能不负公众期待,实现长远发展。
(摘编自《南方日报》,原题为《研学游不能游离教育本位》)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8日 05 版)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