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让木卡姆唱得更加响亮

发布时间:2024-12-28 04:06:41 来源: sp20241228

  【人权行动看中国】

  在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步入央塔克乡刀郎乡里景区,阵阵豪迈奔放的歌声飘入耳中。来自全县的木卡姆爱好者聚在一起,拨动卡龙琴,打着手鼓,放声歌唱。八旬老人玉素因·亚亚看到这一场景,欣慰地笑了。

  1940年出生的玉素因·亚亚,打小喜欢刀郎木卡姆,很早就学会了达甫(手鼓)的演奏,音乐节奏感极好。后来,他拜县里3位民间乐师为师,不仅学到了演奏技法,还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会在演奏刀郎木卡姆时变换技法和节拍,丰富音乐的内容。

  “以前,这里发展落后,交通也不便利,我们只能骑着毛驴,在附近乡镇演出。”玉素因·亚亚说,改革开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刀郎木卡姆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

  1983年6月,玉素因·亚亚和他的孪生哥哥艾山·亚亚,走出了胡杨深处的小村落,应邀到北京演出,在“古代风格的竞技表演”中获得一等奖。此后,两人先后到苏州、杭州、天津、上海、哈尔滨等城市演出,用最原始的声音和热情歌唱,让人们对传统的新疆刀郎木卡姆产生了兴趣。

  木卡姆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广泛流行于天山南北。盛行于叶尔羌河流域的刀郎木卡姆,则被认为是十二木卡姆的源头。

  2006年开始,“刀郎麦西来甫”和“刀郎木卡姆”先后被联合国、原文化部评为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麦盖提县也被授予“中国刀郎麦西来甫之乡”和“中国刀郎木卡姆之乡”荣誉称号。

  玉素因·亚亚唱得更起劲了。因为一副生来就高八度的嗓音,他被人们称作“刀郎歌王”;他所用的达甫也全是亲手制作,音响效果极佳,堪称一绝;凭借超强记忆力,他能够完整演唱刀郎木卡姆的9个曲目……玉素因·亚亚当之无愧成为刀郎木卡姆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玉素因·亚亚还积极尝试将这一文化瑰宝带出国门。他和哥哥受邀参加国际民歌节、原生态音乐会等活动,到法国、日本、英国、荷兰等国家演出,进一步提升了刀郎木卡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今,这对孪生兄弟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观众也络绎不绝。艾山·亚亚在自己家开起了农家乐,每天都有人过来聆听刀郎木卡姆,近距离感受歌声所传递的豪放与热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刀郎木卡姆的延续和传承,成为两位老人最关心的事情。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麦盖提县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特聘玉素因·亚亚为专业教师,并在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刀郎木卡姆艺术班和非遗项目接班人培训班,每年在全县开展刀郎木卡姆培训,加强刀郎民间艺人协会队伍建设。截至目前,麦盖提县共有30名刀郎艺术传承人、300余名民间艺人。

  “我是听着刀郎木卡姆长大的,对它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我就跟着父亲学习。今后,我要把刀郎木卡姆教给身边的人,为传承刀郎文化贡献一份力量。”艾山·亚亚的儿子买海提·艾山坚定地说。

  麦盖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帕提古丽·热合曼从2002年开始拜玉素因·亚亚为师,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她都会到师父家中学习和体验。遇到重要演出活动,师父也会通知她和其他徒弟到现场,共同参加表演,在耳濡目染中学习提高。

  “现在我们学校的木卡姆班有50个学生,主要学习乐理、乐器、木卡姆演唱、刀郎舞等,许多学生毕业后从事艺术演出工作,我本人也成长为喀什地区级刀郎木卡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我要不断向老师学习,提升教学能力,培养更多刀郎木卡姆青年传承人,让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帕提古丽·热合曼谈到未来,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 尚杰 赵明昊 本报通讯员 迪力夏提·艾买尔)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