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有力有效促振兴

发布时间:2024-11-02 01:36:41 来源: sp20241102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不久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对全局具有重要意义。新的一年我国“三农”工作重点是什么?下一步如何发力?乡村振兴这一重大任务,有些什么新挑战?又有什么新举措?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有什么利好政策?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肉蛋奶和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供应充足,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奠定坚实基础。新的一年,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之一仍然是粮食安全。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粮食产量要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突破,不能发生整村整乡返贫,这些是‘三农’工作必须坚守的底线,不能有任何闪失。”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粮食主产区有发展粮食的优势,但是主产区经济实力相对来说弱于主销区。所以主销区在调粮过程中,应当有一个补偿机制来构造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联结机制,让主产区抓粮不吃亏,主销区买粮有付出。”

  此外,我国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粮食稳产保供举措。比如在耕地保护和建设方面,就要求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针对如何更好地提高耕地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也有新举措。

  不久前,在辽宁铁岭,当地抢抓秋收结束到土壤完全封冻之间的有利窗口期,施工人员正在进行修路槽、堆砌石笼护坡、水泥路垫层铺设等田间作业。

  黑土是“耕地中的大熊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将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个优先序,要优先东北黑土地区,把平原京津冀今年受到水灾的地区,优先纳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把好的地区纳入进来,就能很快释放出产能,这也是让投资尽快见效很重要的一个安排。”

  2024年,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有一个变化,那就是中央财政投入将明显提高。

  金文成:“过去基本上1500块钱一亩地。要配套土地整治、灌溉条件改善、田间渠道入网建设,这些整体下来,资金标准就显得偏低了。现在瞄准提高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的标准,来确保建一块成一块。”

  新年前夕,在浙江省永嘉县林坑村,游客们写春联、做灯笼、打年糕,在美景中体验古村习俗。2003年,浙江省委启动实施“千万工程”,也就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林坑村率先进行环境整治,村民早早地吃上了“旅游饭”。

  那时候林坑村红火过一阵,但是因为只有“颜值”而没有业态,林坑村很快就受到其他地方兴起的高端民宿产业的严重冲击。2013年,村两委下定决心,结合“千万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村里又进行了美丽庭院改造、农村污水治理,并鼓励村民回乡创业。林坑村的第三轮改造是在2021年,村里请来专业的乡村规划师团队,持续规划独具特色的“楠溪晒秋”活动。

  一个村子,20年,三轮改造,到现在也没有停步。林坑村的发展历程是浙江“千万工程”的一个缩影。今年我国“三农”工作的重点就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那么,“千万工程”给各地提供了哪些经验示范呢?

  韩文秀:“比如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再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农民群众期盼当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有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和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等等。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把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学习好、借鉴好、运用好。”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就是给乡村振兴找到一个“方法论”,让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

  叶兴庆:“‘千万工程’已经实施20年,意思是要锚定一个目标长期坚持下去,乡村振兴恰恰是这样一个需要长期持续坚持下去的‘三农’工作。现在推进乡村振兴跟20年前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一样,就是要因地制宜、分层施策,这是乡村振兴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的启示。”

  对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会议强调将“有力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为农民办一些可感可及的好事,把握好“三农”工作的“时度效”,让农民群众满意。

  数据最有说服力:20年来,浙江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居全国省区第一;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过半;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可以说,“千万工程”指引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路径,还塑造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样板。

  在河北省张北县,一个小区的早市生气盎然,在寒冷的冬天显得格外热闹。一位小区居民告诉记者,他原来所在的自然村只有40来人,搬到这里后,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

  与李兴所在的村庄相似,张北县有100多个“空心村”都存在人居环境差、资源禀赋不足、人口流失严重的问题。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情况下,当地充分征求了老百姓意见后,将原村庄拆除复垦,对居民集中安置。

  为了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中央提出要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

  韩文秀:“乡村振兴也要根据农村人口流动变化的情况对乡村的布局、建设进行与时俱进的规划,并不是说已经人都走空了,‘空心村’里还要去搞大规模建设。下一步,乡村振兴也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形势,适应乡村人口变化和新的分布规律的实际来推进。”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进行了相应部署。新的一年,我国将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金文成:“城乡二元结构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所以在推行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抓住了国家进行现代化的两个翅膀,一个是城镇化,一个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共同推进才能协调发展。”

  现阶段,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仍是大趋势。因此,我国将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让有能力有意愿有条件的村民进城,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城市生活。这也是今年“三农”工作的一个新要求,将从最迫切的问题着手,推出更有力度和温度的政策。

  叶兴庆:“2024年要实施新一轮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程,统筹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一个很实际的步骤,要把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到城市的住房保障覆盖范围,让农业转移人口能够融入进来,能够进得来,留得住。”

  韩文秀:“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是下一步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乡村振兴的政策、投入等方面要更有针对性,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把政策发力发在最需要的地方。”

  农业强国,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2024年“三农”工作的蓝图已经绘就,就看怎么落实。我们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