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四海话非遗(锦绣中国年)

发布时间:2024-11-22 17:43:13 来源: sp20241122

  图①:汉阳高龙在湖北武汉江欣苑社区表演。   蒋 新摄   图②:喻芳泽在讲解草龙制作技艺。   郑飞华摄   图③:谭显均在制作板凳龙。   达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④:陆大杰在上海浦东三林老街与游客互动。   林 正摄

  今年是农历甲辰龙年。龙腾四海,祥龙呈瑞。各地热闹喜庆的舞龙表演,舞出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寄寓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本期人文版聚焦以龙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述4位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感受他们如何让非遗文化向下扎根、向上开花。

  ——编  者  

  

  湖北武汉汉阳高龙——

  锣鼓敲起来  舞龙显神采

  本报记者  郑海鸥

  锣鼓打起来,人群聚起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舞(高龙)的表演开始了——只见20余名农民,或舞龙身,或舞龙尾,舞姿飘逸洒脱。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近5米高、重量超50斤的高龙龙头,尽显神龙恢宏气势。

  46岁的汉阳高龙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卫祥高举龙头,叩、扫、举、抖,英姿飒爽。舞龙30余年,他创新排练出“口衔齿托”的绝技。只见他将碗口粗的竹竿用牙齿顶起来,跪地搓步向前完成舞龙的游走动作,现场观众无不惊叹。

  汉阳高龙是湖北特有的一种民间舞龙艺术形式,盛行于湖北武汉市汉阳区,是寄托人们祈求幸福安康、向往美好生活愿望的重要形式。起源于唐代贞观年间,千百年过去,高龙仍然保持着龙头、龙身和龙尾的切割式结构,十分罕见。

  60多岁的陈满祥从事高龙扎制40余年,如今是汉阳区江欣苑社区高龙博物馆馆长。说起高龙的讲究,他如数家珍:“龙头呈昂扬之态,重量一般在50斤以上,有的甚至上百斤。龙头、龙身、龙尾的制作工艺,均很有讲究,或寓意财源茂盛,或祈愿健康长寿,或象征姻缘美满。”

  舞高龙也别具一格。汉阳高龙采用竖式舞法,与其他各种舞龙均不相同,龙头昂扬,呈“之”字造型,龙角粗壮、龙眼浑圆、龙鳞闪烁、龙须飘逸,舞起来气势非凡,表现出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

  “春节期间,我们的高龙表演吸引上万人来到现场观看,男女老少欢欢喜喜,好不热闹。”在陈满祥看来,“春节来汉阳看高龙,也成了周边市民们的年俗。”

  13岁那年刘卫祥开始学习高龙技艺,“我17岁正式拜师,22岁习得龙头舞动技巧,还创新出‘口衔齿托’的绝技。”刘卫祥曾率队参加中华舞龙大赛,获得金奖第一名,还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表演,让舞龙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载体。

  高龙博物馆、高龙艺术团、高龙扎制工作室……在江欣苑社区,高龙的印迹随处可见,吸引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慕名而来,一睹高龙风采。

  “弘扬高龙文化,带来的不仅是社区环境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文化自信不是虚的,就在高高跃起的高龙身上”……居民们侃侃而谈,自豪感溢于言表。

  说到对未来的期待,武汉市群众艺术馆(非遗保护中心)馆长胡怀存说:“一方面是创新扎制技艺,吸引年轻人体验扎高龙、舞高龙的过程;另一方面要在舞龙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让观众参与进来,了解文化底蕴、分享舞龙乐趣。”

  

  上海浦东绕龙灯——

  田间舞向世界  传递民族气度

  本报记者  曹玲娟

  上海浦东三林镇,林立高楼环抱,小小三林塘河畔,三林老街一派白墙黛瓦。陆大杰的“龙狮馆”,就在老街当街处。这里过去是他劳作过的一处农田打谷场,如今,摆满三林舞龙队在国内外赢得的80多个金牌和奖杯。

  舞龙,上海地区俗称“绕龙灯”,有着悠久的历史。2011年,三林舞龙以龙舞(浦东绕龙灯)为名,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大杰,便是三林舞龙队创始人、总教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百姓历来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形式,舞龙舞狮早年具有求雨、禳灾、酬神、祈平安等意义。据记载,元明时期的行街巡游带动了三林舞龙的兴盛。随着时代变迁,三林舞龙从内容到形式有了新的内涵。

  “我们舞龙胜在海纳百川。”多年历练,陆大杰早已对舞龙研究透彻。他介绍,三林舞龙继承了传统舞龙的精华,兼收了国内外技艺,又融汇了舞蹈的肢体语言、戏曲的步伐亮相、武术的精气神韵、杂技的翻滚腾挪,形成现代舞龙的特色。

  陆大杰在三林镇土生土长,却有着丰富的世界巡演经历。平生第一次出国是去法国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接到出国通知的那天,“大杰要出国舞龙啦!”三林塘河畔,几乎无人不晓。

  法国,古老的圆形露天石座剧场,夕阳下,中国龙翻腾着入场,质朴而华丽,高亢而生动。十几人舞动一条中华祥龙,演毕,全场起立,掌声雷动。

  陆大杰跟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跑了法国28个城市,与其他22个国家的艺术团同台演出。舞龙节目大受欢迎,每场的舞龙表演,不是安排在隆重的开场,就是重磅的压轴。

  跨过最初的忐忑,陆大杰明白了,越是扎根在一方水土中的民俗艺术,越能获得世界性的同振共鸣。三林舞龙队多次出访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传播龙狮文化,在比利时组成了世界上第一支洋人舞龙队。这支洋人舞龙队每年来中国参加国际舞龙赛,赛前都会提前几天来三林,跟着陆大杰提高舞龙技艺,体验民俗风情,感受中国文化。

  如今,年逾七旬的陆大杰致力于推广传承舞龙文化。在三林,全镇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有舞龙活动,群众性舞龙得到蓬勃发展。在陆大杰看来,三林舞龙能从田间舞向世界,最重要的是有古老的历史积淀和兼容并包的气度——“龙舞盛世、狮舞和谐”,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气度。

  

  四川达州安仁板凳龙——

  传承百年民俗  尽显精神气韵

  本报记者  宋豪新

  冬日暖阳,四川达州东部经开区安仁乡,十几名村民三人一组,手持板凳,翻、滚、腾、跃……矫健洒脱,尽显精神气韵。

  “大家看我的手势跑起来,动作有力、步调一致!”一旁指挥的,正是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安仁板凳龙的第九代传承人——谭显均。

  “相传很久以前安仁大旱,老百姓把稻草等农作物绑扎在长条板凳上,祈求新年风调雨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谭显均说,安仁板凳龙以四条腿的板凳为底,象征四季平安,用稻草等五种农作物在板凳上捆扎成龙的形状,寓意五谷丰登。

  “我们的板凳龙看着不大,平均要十几斤,没点儿硬功夫,可舞不起来。”谭显均指着一旁的板凳告诉记者,安仁板凳龙通常由三个男子表演,前面二人各执一条板凳腿,后面一人双手执两条板凳腿,和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

  作为安仁板凳龙目前唯一的传承人,谭显均自幼接触板凳龙,拿他的话说,“7岁就开始‘耍’龙咯!”几十年来,谭显均从各方面对板凳龙进行了规范和创新。

  谭显均说,原本板凳龙扎制完成后,是不加任何修饰的,外形古朴、神态温顺、憨态可掬。这几年,谭显均尝试创新彩绘,扎制的板凳龙光彩亮丽,更加符合现代审美。2018年,谭显均制作的板凳龙入选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

  2007年,安仁板凳龙列入四川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谭显均的大力创新和努力下,安仁板凳龙的表演形式日益丰富完善,表演主题也由祈求风调雨顺,转变为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在安仁乡,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会很自豪地讲述关于板凳龙的美丽传说,绘声绘色,如数家珍。

  在达州东部经开区的支持下,谭显均带着安仁板凳龙走进了校园。每周五下午,谭显均都会到达县职业高级中学为同学们授课。为了让大家掌握板凳龙的表演技巧,学校还成立了板凳龙兴趣社团。在谭显均的徒弟谭浩强的系统训练下,社团的同学们走出校园,在四川省运动会的舞台上展演。

  “作为一个民间艺人,最担心的是技艺失传。”说到传承,谭显均的语气里充满希望和干劲,“截至目前,我们在大中小学校展演了12场,我们要让更多娃娃从小认识、了解板凳龙文化,培养出一些优秀的传承人。”

  

  江西九江湖口草龙——

  传承草编技艺  展现非遗新姿

  本报记者  朱  磊

  “锣鼓爆竹闹洋洋呀,一条神龙至华堂啊……”嘹亮的祭龙词一出,一条27.8米长的草龙便从祠堂腾挪而出。草龙四周,鞭炮声、锣鼓声、呐喊声,不绝于耳,江西九江市湖口县流泗镇流泗桥社区里好不热闹。

  村民殷健,年轻力壮,被选为舞龙队的龙头人。和其他10名村民一起,舞着草龙,穿街走巷,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民安村兴。

  湖口草龙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明清时期。光绪年间,流泗周寿朋村村民周雍发编扎草龙,在村庙会上游行,祈求安康。数百年来,湖口县一直保留着年节舞草龙的传统。竹木做骨架,稻草做龙身,采用编、插、织等复杂技巧,编出来的草龙,做工精细,形态惟妙惟肖。

  “湖口地处鄱阳湖区,这里的农民每年丰收之后便开始编草龙,取名平安龙。”80岁的喻芳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编(湖口草龙)代表性传承人,他用8万余根稻草编制出一条草龙,栩栩如生、浑然天成。

  “这些真的是用稻草编制而成的吗?”从外地赶到流泗镇观看草龙表演的游客直呼,“太精致了!”

  时间回到20世纪80年代,流泗镇准备举办一场舞龙大赛,有的村准备布龙、有的村准备纸龙。小时候跟着父亲编过草龙的喻芳泽在村民的提议下,第一次尝试精编草龙。

  但仅凭小时候的记忆,根本无法编制。一筹莫展之际,他想到了与父亲一同师承周雍发的师兄周云开老师傅。得知喻芳泽想学湖口草龙编制技艺,周老师傅很是开心。

  在行过正规的拜师礼之后,喻芳泽每天将师父背到家中,一边学习,一边照顾师父生活。“每做好一部分,就拿到师父跟前,让他用手摸摸,是否符合要求。”

  两个月后,喻芳泽成功编制出第一条草龙。这一年,流泗镇的舞龙大赛格外热闹,喻芳泽也成为家喻户晓的草龙精编传承人。从那以后,只要农闲,喻芳泽就琢磨精编技艺。

  要说湖口草龙编制技艺中最难的,当数设计。“精致的湖口草龙,有严格的用草数量要求。龙头用草7600余根,龙身每节620根,1780片龙鳞,每片用草9根。”谈起编制草龙,喻芳泽便滔滔不绝起来,“龙头的工艺最为复杂精巧,先用整根稻草在龙头竹木架上疏疏地编出龙头的轮廓,再逐渐加密;龙嘴则细细地用草秆编排,再用两根草秆一组一组地交叉折叠,竖起形成一排牙齿;龙须用整200根稻草垂挂,迎风起舞……”

  2008年,湖口草龙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喻芳泽却满是担忧。“草龙制作工序非常繁琐复杂,愿意学的人非常少,传承比较困难。”为了不让这项技艺失传,喻芳泽将编制技艺传给女儿喻远莉。

  现在的喻远莉已挑起大梁,能独自编制湖口草龙,还带了几个徒弟。

  如今,喻远莉正在和湖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童艳华一起,探索创作草龙壁画、草龙精巧摆件等文创产品。“希望这项传统技艺能在我们这几代人手中发扬光大……”喻远莉的眼中满是期待。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14日 05 版)

(责编:胡永秋、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