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8:26:45 来源: sp20241116
中新社 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 刘文文)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民生冷暖。2023年已行至尾声,过去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挑战,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为稳固就业基本盘提供了根本保证。眼下,新一轮就业“大考”将至,中国如何交好“答卷”?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9万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继续增加,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3298万人。
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今年以来,官方聚焦稳就业持续发力,千方百计护航民众求职路。
中央多次研究部署稳就业问题,强调就业问题在经济发展、保障民生中的重要性。7月份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本周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各地各部门也积极落实相关要求,多措并举拓展就业空间。如组织专项活动稳岗拓岗;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吸纳更多重点群体就业;高频举办毕业生招聘活动,加大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等,为稳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重点就业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尤其受到关注。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创新高,各类市场主体纷纷加码校招,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服务和岗位,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对 中新社 记者说,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主要路径之一,就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依靠各类市场主体来消化吸收大量高校毕业生群体。
眼下,新一届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市场。据官方消息,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79万人,毕业生人数将再创纪录。新一轮就业“大考”将至,如何交好这一“答卷”?
蔡之兵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应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最大程度释放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从而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
“提高就业市场的供需匹配性也尤为重要。”蔡之兵强调,虽然高校毕业生数量众多,就业压力巨大,但仍有很多企业反映找到合适人才的难度很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认为,目前还需加强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信息精准发布。要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技能培训项目,加强产教融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服务,提供准确、及时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和岗位需求,促进供需双方的有效沟通和匹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对 中新社 记者说,目前教育部已经出台了全力促进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26条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随着后续更多稳经济、稳就业的政策出台,各方力量有望形成合力,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就业形势有望进一步好转。(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