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人民观的丰富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27 11:33:40 来源: sp20241227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最鲜明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重大论断,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新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如何从学理层面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人民观的丰富和发展?怎样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哲学意蕴,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价值取向?本期学术版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编 者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人民观的丰富和发展(学苑论衡)

何建华 王纵横

内容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从本质属性层面深刻阐明了我国国家政权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统一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人民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人民观。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丰富和发展

在中华传统话语中,“江山”是对“国家政权”的形象化表达。历史上,一些思想家曾意识到“人民”与“江山”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朴素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囿于历史和阶级立场的局限性,这些思想观点未能从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角度,提出关于国家政权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认识和把握国家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不同类型的国家具有不同的阶级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总结我们党矢志建设人民政权的历史经验,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刻诠释红色江山的人民主体性。所谓“国家”,是一个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历史范畴,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和使命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中,国家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先后提出一系列关于未来国家制度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国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领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论做何种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定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红色江山的人民主体性,从本质属性层面深刻阐明了我国国家政权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统一性。

深刻指明我国国家政权建设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形成并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指引国家政权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创新性发展,还体现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指明了我国国家政权建设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深刻表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都是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深刻回答“江山如何永固,国家何以富强”的问题。如何防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腐化变质,如何确保社会主义红旗颜色不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重要内容。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成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重大历史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允许江山变色,人民也绝不答应”“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把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现人民幸福安康作为推动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动力和目的归宿,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汇聚起强大动力。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管党治党全部工作之中,以党的永不变质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人民利益作为国家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伟大实践中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不断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并立足不同时期的实际国情,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我们党百余年来践行初心使命、矢志服务人民的实践经验,包含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新性发展。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内涵。马克思指出:“作为个人……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中,既有对人民这一概念的整体性观照和系统性阐述,又有对人民群众个体的深入细致体察,在整体与个体、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内涵。

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矢志奋斗的重要使命任务。历史上,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伟业。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坚持人民是创造历史根本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既包含对人民和江山关系的深刻把握,又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人民群众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实践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可避免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一基本价值取向的实现,同样必须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充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把人民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转化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检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我们党百余年来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实践经验,彰显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高度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哲学意蕴(学术随笔)

刘 军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最鲜明品格。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在发展理论上的创造性运用。

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性质的试金石,也是把握一种思想理论精神实质与内在逻辑的根本立足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以新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内在动力、价值目标等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深刻体现发展目的论、动力论、价值论的有机统一。

从发展目的论来看,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强调发展为了人民,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阐明了发展的根本目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从发展的动力论来看,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强调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揭示了发展的内在动力,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从发展的价值论来看,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由谁享有”的问题,强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阐明了发展的价值目标,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同时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发展中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部署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民主权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出“精准扶贫”理念,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多的人在美丽中国建设中享受到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个方面,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包含一系列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思想理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实践证明,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一定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深刻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价值取向

郑石明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多次强调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满足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谋发展、保安全始终是人心所向、人民福祉所在。新时代,人民对安全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涉及就业、医疗、教育、卫生、健康等各方面,标准要求更新更高。高水平安全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安全,要在诸如生产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等各领域持续提升安全水平,更好服务和保障人民生存发展、安居乐业。这意味着在发展中要更多地考虑安全因素,通过发展举措来提升安全实力,运用发展成果来夯实安全基础,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是有机统一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发展是安全的基础,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安全是发展的条件,没有安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安全的发展是脆弱的、不稳定的,没有发展的安全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高水平安全的基础和目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实的发展成果,是确保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和人民安全的强大后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财富积累越丰富,越有能力将资源投入国防建设、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从而提升整个社会安全系数,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实践表明,建立在高质量发展之上的安全才是可靠的、可持续的,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才能与时俱进筑牢安全屏障。

另一方面,高水平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发展的质量越高,面临的安全挑战就越大,就越需要高水平的安全作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安全,强调“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牢牢树立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个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食品药品安全关系每个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等。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只有牢牢守住发展的安全底线,才能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人民群众的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就有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力量,就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表明,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需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实现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的福祉和安全放在首位,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这就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做好民生改善工作,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注重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高质量发展提升维护高水平安全的能力,以高水平安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为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6日 第 09 版)

(责编:卫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