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陈来发:潮汕英歌舞何以持续燃动海内外?

发布时间:2024-12-21 11:44:31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社 深圳3月7日电 题:潮汕英歌舞何以持续燃动海内外?

  ——专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揭阳普宁南山英歌舞蹈团团长陈来发

   中新社 记者 蔡敏婕

  作为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英歌舞流行于广东汕头、揭阳、潮州已有300多年历史,其表演内容常常由《水浒传》等文学名著改编而来,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英歌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素有“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美誉。

  近年来,潮汕英歌舞持续火爆“出圈”,今年春节受邀至英国伦敦表演,其威武雄壮、气势磅礴、运槌迅猛的阵容,吸引沿途和现场70多万名观众欣赏观看。潮汕英歌舞为何能持续燃动海内外?其传承发展情况与启示如何?近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英歌(普宁英歌)代表性传承人、广东揭阳普宁南山英歌舞蹈团团长陈来发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作出深度解读。

视频:【东西问】潮汕英歌舞何以持续燃动海内外?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英歌舞威猛豪迈,有“中华战舞”之誉。英歌舞为何风靡潮汕地区数百年?在潮汕人看来这是一个怎样的文化符号?

  陈来发:英歌舞是潮汕地区一种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舞蹈,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20世纪80年代,广东的舞蹈专家到潮汕地区调研,寻找英歌舞的来历,发现关于英歌舞的起源有三种说法,包括由山东大鼓子秧歌等戏曲演化而来、明末清初民间为反抗压迫而创编并用于习武,以及为祭祀、请神、娱乐时起烘托作用而编创。

2024年2月14日正月初五,“中华英歌•舞动汕头”春节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在广东汕头举行,15支英歌队、近千名“舞者”献上“年味”十足的表演。陈楚红 摄

  传统英歌舞底蕴雄厚,表演时气势磅礴、英气逼人、凛然威武,予人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在潮汕人看来,英歌舞有扬正压邪、保一方吉祥平安的作用,以此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带来好彩头、好运势。作为一个潮汕人,尤其是青少年,如果在春节等喜庆日子没有看到英歌舞,心里会“痒痒”。

2024年2月24日元宵节,广东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的英歌舞表演。陈楚红 摄

   中新社 记者:英歌舞演员的服饰和脸谱各有不同,它们代表着什么?有哪些含义?

  陈来发:在潮汕部分地区,几乎每村都有自己的英歌队,每支英歌队都有风格独特的脸谱。这些脸谱大多依据梁山泊英雄好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进行描绘。他们依次出场亮相,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变换队形进行表演。

  以普宁南山英歌队为例,表演叙述的故事主要取材于《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章节。领队扮演的是《水浒传》里的“鼓上蚤”时迁,对时迁脸谱的设计,主要是在眼、鼻、口的着色、外形勾勒上下功夫,把蛇的形象凸显出来,使手舞着蛇首发探路的时迁形象更清晰可辨。之后是“头槌”“二槌”“三槌”“四槌”,打头槌的是“入云龙”公孙胜,由于公孙胜是一名道士,因此头部画着太极图案,戴着红色的胡子。二槌是“黑旋风”李逵,他是力量的代表,因此身上黑色元素较多,连胡子都是黑色。而“霹雳火”秦明由于性格急躁,声若雷霆,因此他的脸谱绘有火的元素。

2024年2月14日正月初五,“中华英歌•舞动汕头”春节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在广东汕头举行。陈楚红 摄

  在服饰方面,不同地方和队伍的风格也有差异。例如,汕头潮阳英歌队的服装大部分是长款,颜色亮丽。普宁南山英歌则属于快板,由于节奏紧凑,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下蹲和跳跃等舞蹈动作,服装都是“短打衣”,这样显得更为干脆利落,也能更好地展示出英雄身手矫健的特点。

2024年2月14日正月初五,“中华英歌•舞动汕头”春节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在广东汕头举行。陈楚红 摄

   中新社 记者:潮汕英歌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英歌舞有哪些变化和创新?

  陈来发:我18岁就加入了普宁南山村的少年英歌队练习,后来成为英歌队队长兼教练,至今已有50年。

  以前的英歌舞主要是在潮汕城乡举办游神赛会时表演,是一种广场舞。1992年,我所在的南山英歌队应邀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广场艺术邀请赛。当时我想,大家在台上表演,如果按照原本在广场表演的编排模式,队员就会围成一个圈,那么部分队员就会背对着观众,这样观感不好。

2024年2月20日,广东潮州溪美寨村举行传统游神民俗活动,巡游队伍的英歌舞表演吸引民众观看。陈楚红 摄

  为了把英歌舞送上更广的舞台,我们大胆创新,改编了英歌舞的队形。当时做出这一改变很困难,老一辈队员不愿意,是硬着头皮说通他们才改过来的。这一队形逐渐成为通行的模式,南山英歌也更频繁亮相于各种大型表演与赛事。

  如今,南山英歌队依然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创新。我觉得英歌舞应该创新,但不能变味。一旦变味,流传下去的就不是真正的传统了。

2023年3月23日,广东普宁南山英歌在2023非遗品牌大会“非遗之夜”上表演。陈楚红 摄

   中新社 记者:英歌舞里有不少青少年面孔,目前英歌舞的传承状况如何?

  陈来发:以前我们学英歌舞的时候,需要在村里开高音喇叭说:为弘扬民间艺术,英歌队要吸收新的队员,喜爱英歌舞的青少年请报名。有一段时间,想学英歌舞的青少年并不多,作为传承人之一,我当时很担心出现断层。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种状况得到改善,加之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现在大量年轻人开始愿意学习和表演英歌舞,也促进了英歌舞进一步传播。

  为了从小培养和发展更多的英歌队队员,我把英歌舞推广到校园,让更多学生接触和学习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也赋予英歌舞新的活力和魅力。

2023年2月9日,广东潮州,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亮相仙都乡妈祖文化巡游活动。陈楚红 摄

  比如我们队伍里有两个手舞着蛇打头阵的“时迁”,一位是成年“时迁”,一位是今年6岁的“小时迁”。一般来说,一支英歌队只需要一位“时迁”,但是我们为了做好传承,让两位“时迁”一同上台表演,实际上有着以大带小、以老带新的意义。

  普宁英歌素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旧习,但是如今随着“英歌进校园”的推进,不少女孩子也来学英歌舞。在我们队伍里,今年新加入了一位小女孩,她将负责扮演扈三娘、孙二娘或者顾大嫂三位女将的形象。

  我认为只要喜欢英歌,无论是村内居民还是村外居民,无论男女,都可以加入学习,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是件好事。如今,仅在普宁就约有113支英歌队,其中,南山英歌队平均年龄约为25岁,很年轻。

2023年2月9日,广东潮州,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亮相仙都乡妈祖文化巡游活动。陈楚红 摄

   中新社 记者:英歌舞为何在这两年火热“出圈”?背后有哪些深层次原因?

  陈来发:英歌舞本有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意义,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民众内心对英歌寄予美好愿望,新春伊始举行英歌舞表演,能“驱除邪恶”、迎春接福,因此也吸引潮汕地区以外的民众前来观看。

  与此同时,随着短视频等社交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能更好地认识优秀的非遗项目。我们英歌舞队伍沿路看到民众“里三层”“外三层”地进行拍摄,跳得也就更起劲了。

  此外,英歌舞能持续“出圈”,与近些年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推进文化自信密不可分。

2023年3月23日,广东普宁南山英歌在2023非遗品牌大会“非遗之夜”上表演。陈楚红 摄

   中新社 记者:今年春节,英歌舞“出海”到英国伦敦,吸引了数十万人现场围观。对于您来说,此行有什么收获?海外对英歌舞的评价如何?

  陈来发:我们很珍惜这次在海外的表演机会,精心挑选了有15年演出经验的队员,不仅提前训练一个多月,还重新设计了演出服饰和队旗。在表演过程中,大家克服时差和身体不适带来的困难,咬紧牙关坚持,把舞蹈动作做到位,表演出了英歌舞的精髓。

  我们队伍在英国伦敦表演时,当地华侨华人和民众看到我们都竖起大拇指点赞。在英歌队伍向前行进的过程中,一些伦敦当地民众觉得我们背着的鼓很重,还特意用手托起我们的鼓帮我们减重。在谢幕表演时,现场观众齐声喝彩。虽然我们听不懂英语,但是我们当时觉得很震撼,观众的鼓掌声和喝彩声,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此次赴伦敦演出并不是潮汕英歌第一次走出国门,英歌在泰国也获得很好的传扬。泰国当地华侨华人近年都组团到普宁与我们进行文化交流,我们的英歌舞不仅“走出去”,也吸引海外“走进来”。

2024年2月14日正月初五,“中华英歌•舞动汕头”春节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在广东汕头举行。陈楚红 摄

   中新社 记者:您对于英歌舞的未来发展有何展望?

  陈来发:英歌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走进国际舞台,拉近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距离。英歌舞创新不止,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展了其表现形式,正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希望官方能更大力度支持,为传统文化“出海”提供更多更开放的平台,作为英歌舞文艺工作者,我也将为英歌舞更好走向世界作出更多努力。

  专家简介:

陈来发在广东深圳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蔡敏婕 摄

  陈来发,1957年生,广东普宁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英歌(普宁英歌)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18岁开始学习英歌舞,次年担任英歌队头槌,1990年起任英歌队教练,为普宁英歌第六代传人。他表演的运棒动作灵活威武,快捷迅猛。代表作品有:《英歌雄风》《南山英歌》等。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