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课堂的样子取决于教师生命的样子

发布时间:2025-01-07 14:44:33 来源: sp20250107

   中新网 上海10月16日电 (记者 陈静)“真正的课堂,都是用生命'活'出来的,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相互定义、相互照耀、相互成全,彼此挖掘、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16日接受采访时指出,“课堂的样子,取决于教师生命的样子。”

  记者当日获悉“出版助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暨大夏书系20周年论坛”在沪举办,来自中国各地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代表、华东师大师生、出版社作者代表等近300人汇聚华东师大校园,共贺“大夏书系”20周年,并见证《大夏经典文丛(20周年)》《活在课堂里》新书发布。李政涛告诉记者,《活在课堂里》一书的核心思想来自四个方面:课堂实践、生命体验、名师指引、自我忧心。

《活在课堂里》新书发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供图)

  当下,中国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备受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荣誉理事长檀传宝表示,以大历史角度看,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教育发展应当遵循新的逻辑。基于新时代的新要求,中国教育的范式转型面临两个挑战:一是扎实推进教育品质的提升——这意味着,要高度重视内在动机的发动,认真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努力追求教育的公平正义;二是妥善处理社会与教育的关系——这意味着,必须积极回应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一定要承认、坚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充分尊重发展与教育的规律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成尚荣强调,教师发展要有大视野、大格局、高格调,要有大气象,要从“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发展”。教师发展的大气象,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自教育家精神。

  据悉,“大夏书系”中的一系列兼具学术和实践价值的教育案例、名师随笔等,一大批理论诠释类、政策解读类、经验反思类的好书,在思与行、学与用之间搭建了融通、转化和相互提升的桥梁。王焰指出,未来,“大夏书系”将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更多发掘本土、原创教育成果,尤其是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教育成果。(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