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木偶戏 尽显独特魅力(辽阔的大地 多彩的非遗)

发布时间:2024-11-24 12:38:05 来源: sp20241124

  图①:表演者在探讨皮影戏华阴老腔表演技巧。   本报记者 张丹华摄   图②:木偶剧《象往版纳》剧照。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供图   图③:泉州木偶剧团新创剧目《小金刚传奇》剧照。   泉州木偶剧团供图

  皮影戏和木偶戏,集文学、美术、音乐、表演等于一体,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陕西皮影戏华阴老腔、河北唐山皮影戏……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皮影戏与木偶戏项目众多,展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貌。

  前不久,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戏剧家协会等承办的2024第七届北京影偶艺术周举行。艺术周为观众呈现了19部线下演出、9部线上演出作品,并举办多场专家导赏、影偶工作坊等活动。本期报道选取在本届影偶艺术周上参演的3种不同类型的影偶作品,从中一窥影偶艺术的独特魅力。

  ——编  者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传承创新木偶艺术

  舞台有新意  木偶更灵动

  本报记者  王  珏

  前不久,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神笔马良》在北京菊隐剧场上演。这个由中国经典童话改编的木偶剧,展现了10多个个性鲜明、做工精良的木偶角色。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在传统木偶艺术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木偶类型,加上现代舞台语汇的运用,为作品增添了新意。

  近年来,中国木偶艺术剧院不断推动木偶艺术创新。在题材上,剧院将生态环保、科学普及等融入木偶剧,创作了《飞吧,丹顶鹤——丹顶鹤的故事》《狂欢野鸭湖》《大象来了》等剧目,使木偶剧更有时代感。

  “我们还在剧院内建设木偶艺术体验基地,增加木偶体验培训、木偶收藏展示等内容,拓展了木偶艺术的展现空间。”中国木偶艺术剧院院长赵永庄说。

  最近,木偶剧《象往版纳》在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卡酷剧场全新亮相。当《有一种生活叫西双版纳》的悠扬歌声响起,观众瞬间被带入了云南西双版纳的美丽景色中。随着15头栩栩如生的“大象”从观众席奔向舞台,现场响起掌声、欢呼声。

  《象往版纳》是在木偶剧《大象来了》的基础上创作而成。该剧以西双版纳亚洲象群北上南归的真实事件为背景,巧妙融合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通过9个篇章讲述大象家族的动人故事,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场景。

  舞台上,15头“大象”按1∶1的比例复原,最大的高2.5米、长2.8米。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大象”完成了奔跑、单腿跪、扬鼻、卧睡等动作。该剧导演石学海说,为了更好地呈现“大象”,创作人员8次前往制作工厂,商讨制作材料、木偶结构和操作方法等,最终成功解决了重量、视野、通气问题,让“大象”在舞台上行动自如、撒欢奔跑。

  “当下,创作者纷纷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中,寻找舞台艺术的现代感。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传统的手工木偶中完成创意转换,不断推动木偶艺术的传承创新。”赵永庄说,“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在教育、文旅方面做提升,在内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断创作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木偶剧。”

  

  陕西皮影戏华阴老腔原汁原味展现传统特色

  生绢作戏台  双手演故事

  本报记者  张丹华

  “卖杂货嘞!卖杂货嘞!”伴着叫卖声,卖货郎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在第七届北京影偶艺术周中,陕西华阴老腔张喜民班社在北京菊隐剧场上演了《经典老腔皮影折子戏》。这是从华阴市双泉村走出的黄土地原生态艺术,用陕西方言表演,展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传统韵味。

  张喜民班社演出的皮影戏剧目是《卖杂货》和《张飞战典韦》,剧目组合一文一武,风格迥异:《卖杂货》以幽默逗趣的方式讲述了一段书生与小姐的爱情故事,而《张飞战典韦》则展现了两位古代猛将激烈的战斗场面。

  “《卖杂货》是耍怪、逗笑的剧目,《张飞战典韦》的看点是二位猛将上下马,速度很快。”说起这两出经典剧目,77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如数家珍。

  华阴老腔的剧目有200余个,以古代军事题材和神话传说居多。一个皮影班社,只要5个人:一个人说戏,要唱出生旦净末丑多种角色的喜怒哀乐;一个签手操作全场的皮影;其他还有帮档、后槽、板胡手,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手口并用,可谓“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演出中使用月琴、板胡、梆子、钟铃、马锣等传统乐器,为皮影戏提供了独特的音乐支持,增强了演出的艺术氛围。”张喜民介绍。

  华阴市背靠华山,地处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人与山水自然的互动,形成了古朴、苍凉、粗犷的地方文化。华阴老腔经过漫长的发展,在唐宋时与皮影结合,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地方剧种,明清、民国时期一度繁荣,后又渐渐沉寂。

  “张喜民班社在保持华阴老腔皮影戏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焕发生机。”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刘鹏说。

  张喜民和团队经常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演出,并受邀走出国门,到德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表演华阴老腔。因为老腔中有民间说唱的元素,在美国表演时,有评论将其称为“古老东方的摇滚乐”。

  “当前,年轻一代对传统曲艺的认知和兴趣不足,传统的华阴老腔演绎技艺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和经验积累,而现有的培训体系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刘鹏说,需要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方法,建立艺术家激励机制,通过各种途径为优秀的华阴老腔演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培养更多华阴老腔人才。

  

  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工艺独特、别具一格

  十指舞悬丝  操纵显精巧

  本报记者  施  钰

  口中用闽南语吟唱着,手上提线操纵木偶随韵律移动,手指一勾一挑,木偶似活了一般,做起穿戴斗笠、提笔写字、锤钉修船、缝补渔网等精巧的动作。福建省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演员庄丽娥表演的泉州提线木偶戏《海的女儿》,将泉州惠安女晨起梳妆、清晨海滩晒网、午后修船等场景巧妙呈现给观众。

  泉州提线木偶戏相传源于秦汉,拥有一套规范的操线技巧,以及独特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至今还保存着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曲调。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演出时,演员以手指挑动串联在勾牌上的丝线,调动木偶的各部分躯干,并配以独特的闽南地方音乐与唱腔。“演员在表演中使用的力道要穿过软的中介物到达木偶的躯干,做出动作,其难度可想而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副主编、《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一书作者高舒介绍,如今泉州提线木偶戏在保持传统的表演技法与剧种特点基础上,为顺应现代舞台的表演形式,“在规模较大的剧目中,木偶勾牌的线已经从约1米长增加到约3米长,这也对演员提出更高要求。”

  “排一场提线木偶戏可能比真人演戏还难,每个动作、每次调度都要细抠,做到‘人偶合一’。”泉州市提线木偶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泉州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最近正忙着组织剧团创排新剧《霍去病》。这部戏中约有五六十个木偶出场,近100名演职人员参演,演员全程站在高台上演出,操控木偶动作的同时还要唱词念白。

  《青春梦》中的老妪通过“变脸”与“变身”由老变少;《钟馗醉酒》里,钟馗捧起酒坛一饮而尽,倒头就睡,肚子伴着呼噜声起伏;《驯猴》里的小猴子在丝线操控下弹吉他、跳迪斯科、骑单车……洪世键介绍,剧团日常演出的节目广受欢迎,今年1至8月,剧团已演出600场,创收1600多万元,其中85%以上的观众是年轻人。国庆假期期间,剧团每天安排8场演出,场场爆满。

  为了让更多观众关注泉州提线木偶戏,剧团也在运营上想了不少办法。“2016年开始,我们连续3年定期为群众免费表演,努力培育潜在的欣赏者与爱好者。”洪世键介绍,在剧目选择上,剧团主要推出符合游客需求的节目,兼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与木偶表演相匹配的其他分工发展,加强木偶雕刻等专业制作人才的培养,让泉州提线木偶戏在多方面得到传承与发展。”高舒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9日 11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