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源头海菜花又开(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发布时间:2024-12-27 19:35:39 来源: sp20241227

  洱海北端溯源而上20公里,一度濒危的海菜花,在云南大理洱源县簇簇盛开。

  “海菜花怕脏,只有清澈见底的湖水才能留住它。”8月21日,洱源县右所镇松曲村村民早育茂蹚入水塘,举起手机开始直播。

  这些年,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海菜花在洱海重建了群落,洱源县人工种植的海菜花也端上了各地的餐桌。早育茂回到家乡,直播售卖村民种植的海菜花。

  “小时候,河沟里才能见到零星几朵。现在,海菜花回来了,我也回来了。”早育茂说。

  海菜花重开,见证了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的修复。

  有“水质试金石”之称的海菜花,对水体清澈度要求很高。2023年,洱海水质总体优良。然而,回望世纪之交,开发无序,污染入湖,水质恶化,蓝藻暴发,海菜花难觅踪迹。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狭长的洱海流域,周边居民近百万,世代“靠水吃水”;每年大量外来游客,也增加了治污压力。

  “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是洱海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长期研究洱海水质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欣泽说,“施在农田的氮磷化肥,留在土壤的生活垃圾,都可能随降水和地表径流冲刷进洱海,加剧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蓝藻暴发。”

  截污控污,势在必行。“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还一泓清水于洱海,云南举措频出——“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六个两年行动”和“九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接续保护洱海,每年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洱海治理,129公里洱海环湖生态廊道建立起生态屏障,3.75亿吨生活污水经截污治污体系收集处理……入湖污染负荷减少、再减少。

  曾经大规模种植大蒜的右所镇,是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难点区域。“大蒜喜水喜肥,种植过程中会产生富含氮磷的农田尾水,对洱海造成面源污染。”王欣泽说。

  2018年起,大理白族自治州调减大蒜种植面积,逐步在洱海流域实现大蒜“零种植”。此外,一张长达5743公里的地下污水收集管网在洱海流域铺开。民居、客栈、餐厅和企业的污水,都接入这张网。

  洱海水复清、海菜花又开,村民们也打心底里高兴。可放弃了亩产值超万元的大蒜,“钱袋子”一直鼓不起来——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如何兼顾?

  直到海菜花出现。“不仅不用施加氮磷肥,海菜花还能吸附泥沙,吸收氮磷,净化水质。”洱源海菜花产业研究基地总工程师钟岚说。

  洱海水清,游客自来,特色美食海菜花也跟着“水清花价高”。海菜花越种越多,现实的难题随之而来——“娇气”的海菜花,保鲜期较短,难以远销。2023年,洱源县人民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携手,开展技术攻坚,将海菜花的保鲜稳定期限提升至12天,大大拓宽了销售市场。截至目前,全县共种植海菜花3000亩,年产量5400吨,带动158户种植户增收1080万元。

  “海菜花既是‘生态菜’,又是我们的‘致富菜’!”早育茂是松曲村三江源水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名主播,“带货”海菜花每年为她带来15万元的收入。松曲村党总支书记芮龙佳谈起海菜花来也赞不绝口:“这么好的菜,为什么不种?村里种植海菜花,年收入200万元。”

  海菜花生根、发芽、绽放,老百姓种植、销售、增收。“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道理,正蕴于其中。

  “不赚带污染的钱、不要带污染的项目,不断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兰骏表示,云南将坚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30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