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天鹅洲上麋鹿新生记

发布时间:2024-11-14 16:09:29 来源: sp20241114

晨光洒在长江天鹅洲故道上,一群麋鹿在浅滩中嬉戏,一行白鹭从半空中掠过。草丛深处,几个穿着迷彩服的身影正用无人机对刚出生不久的瘦小幼鹿加强监测。

“《诗经》上说的‘呦呦鹿鸣’,是鹿的叫声,听起来清脆悦耳。”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师杨涛告诉记者,今年麋鹿产仔季,保护区共有498头小鹿出生,创历史新高。

据统计,截至目前,湖北石首麋鹿数量已增至3800多头,种群规模全国最大,其中保护区内有2400余头、保护区周边有1400多头。而全国范围内,到去年底,麋鹿总数达1.3万头。

杨涛感慨地说,从在本土消失,到回归和复壮,麋鹿走过了一个多世纪。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的命运折射了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发展。

麋鹿面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又名“四不像”,自古被视作“祥瑞之物”。但由于多种原因,到20世纪初,麋鹿在我国本土绝迹,少量流落海外。20世纪八十年代,首批麋鹿被从英国重引回我国。紧接着,我国在湖北、北京、江苏等地建起麋鹿保护地,助其在长江、黄河中下游等栖息故地重建家园。

在长江天鹅洲上的石首麋鹿保护区,今年53岁的张爱民已与麋鹿朝夕相处近30载。“保护区就像我们的家,麋鹿就是家人。”他说。

为掌握怀孕母鹿的生活习性,监测巡护队的队员们曾在总面积2.3万亩的保护区跟踪观察,风餐露宿;他们也曾顶风冒雪,为麋鹿打草备食,记下麋鹿过冬的点点滴滴……队员们见证了麋鹿的生老病死,也守护着麋鹿种群从最早的64头发展壮大至今。同时,在人和鹿的共同努力下,石首麋鹿实现了自然繁衍,恢复了野生习性。

张爱民等队员说,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麋鹿种群发展迎来的最大利好,当属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速。

据了解,2016年以来,湖北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石首等沿江县市多措并举全面治污修复水生态,为麋鹿、长江江豚等珍稀动物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存环境。

此外,石首麋鹿保护区信息化建设刚刚完成三期工程,已建起一个空地一体化监管平台。得益于无人机定时巡查、6台前端采集摄像机及50台红外相机全天候自动拍摄等举措的实施,保护区对麋鹿群体和个体生长活动情况,水质、土壤、虫情等环境信息以及无关人员入侵等报警信息,都实现了实时监控、及时响应,比过去单靠张爱民等队员骑车或步行监测巡护的效率显著提高。

记者在保护区现场看到,一座拥有5个展厅、1800平方米展示面积的长江麋鹿馆正在兴建。

“明年这里就能正式接待游客和研学团体,届时还会开放实验区让公众近距离观看麋鹿。”杨涛说,生态保护是一场没有止境的接力,希望通过直观展示,让更多人了解麋鹿的前世今生及其背后的家国故事,逐步认识到保护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

长江故道,呦呦鹿鸣,新生的故事还将继续。

新华社武汉电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