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2:51:44 来源: sp20241105
新华社香港2月25日电 题:口述影像:把世界讲给视障者听
新华社记者孟佳
无论是电影中酣畅淋漓的武打镜头,还是舞者柔美细腻的肢体动作,又或是饱经沧桑的文物古迹,世间的许多精彩需要通过眼睛去领略其美。然而对于视障者来说,这些精彩的画面却难以感知。
“如果能将画面转化成词句,让视障者听到后便能理解作品内容,就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体验感。”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教授、香港口述影像研究会创始人鄢秀说,“连接健视人士和视障人士的世界,便是口述影像的意义。”
“我想把世界讲给他们听。”她说。
在共融中相互治愈
“平台的中央位置一左一右有两段弧形石梯通向底层,这两段石梯就好像揽住下面的大喷水池一样……”鄢秀的博士生周晓彤在近期一场名为“盛世聚首天宝芳华:圆明园兽首暨文物展”的口述影像无障碍导赏团上进行讲述,为视障者描绘圆明园海晏堂的样子。
活动由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香港城市大学般哥展览馆、香港失明人协进会和香港口述影像研究会共同主办,视障人士连同亲友及香港城大志愿者约50人参加。
第一次参与策划文物导赏活动的博士生林苏,起初还担心视障人士兴趣不足,“没想到邀请发出后得到了积极响应,报名人数比想象中多得多”,这带给她很大鼓励。
写口述稿、培训志愿者、反复彩排……团队成员前后精心准备两个多月。“我们用麻绳、胶带、感热纸等材料做成模型,让视障人士体验‘触摸之旅’。”周晓彤说。
“以往参观都是隔着玻璃,这次与文物的距离非常近。”他说,尤其是听到齿轮转动和钟声响起的时刻,仿佛身临其境。十二兽首原是圆明园海晏堂前水力钟喷泉构件,视障者陈先生对装置的报时设计印象深刻。
导赏结束后,视障人士们表示意犹未尽,这份正面反馈令林苏非常感动,“不少人还提出了中肯建议和改进方向,我得到很多启发”。
“这并不是对视障人士特殊照顾,而是让他们和健视人士相互欣赏和依赖。”鄢秀记得有研究者告诉她,一位视障者说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是粉色,“因为那是我孩子的颜色”。
鄢秀对此印象深刻:“自己瞬间被充满想象力又温暖柔软的回答治愈了。”
鄢秀的口述影像团队中有多位视障人士,大家常常共同探讨文本。“他们需要的不光是被帮助,更希望能帮助别人。”她说,“最好的帮助是互相的,是携手把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倾听视障人士的心声
香港在10多年前开始关注到视障人士对口述影像的需求。鄢秀介绍,口述影像其实是翻译的一种,属于符际翻译,也就是把“视觉符号”转化成“言辞符号”。
这也是她投身口述影像工作的起点。多年前的一场机缘巧合,鄢秀认识了在香港读书的视障者莎拉。“她是个相当聪明的孩子,手机使用得特别溜,听觉很敏锐。”尤其令鄢秀感到惊讶的是,“她不管是普通话、粤语还是英文发音都非常准。”
执教经验告诉她,莎拉具有学习语音学的潜质。莎拉表达了自己对学习国际音标充满兴趣,但却因为“不知道国际音标长什么样子”而不得不选择放弃。
得知此事的鄢秀觉得很可惜,于是便着手研发对盲人适用的教材,“里面的国际音标可以触摸,使用者还能通过扫描二维码听取音频描述,这本教材能帮助视障人士全方位认识国际音标,减少他们在学习中的障碍”。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视障朋友是多么渴望学习、渴望施展才华、渴望美好的高品质生活。”鄢秀在和更多视障人士的接触中发现,他们的能力超出预期。从那时起,鄢秀着手组建团队,莎拉也作为她的助理成为了团队中的一员,共同为更多视障人士提供服务。
2023年5月,由鄢秀担任主席的香港口述影像研究会在香港注册成立。研究会旨在提升公众对视障人士的关注,普及口述影像服务。
与教育结合将口述影像推向纵深
“视障人士更多依靠听觉来感知世界,他们对于声音和语言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鄢秀说,“但香港很少有高校将口述影像融入课堂教学,口述者们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水平往往达不到要求。”
鄢秀在口译课堂中增设了口述影像培训内容,让学生有机会及早接触这一领域,并提高他们关心社会特殊需要人士的意识。
她的研究团队制定了一套基于口述影像和口译共同特点的评估标准,并与海内外大学和机构合作,开展工作坊和讲座,为视障访客提供口述影像服务,让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技巧真正应用于实践中。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服务,师生对于口述影像的概况及其服务流程有了更多了解。“兽首活动就是立足于香港口述影像无障碍服务在展览馆导赏实践中的一次探索。”鄢秀说。除此之外,学生们还参与过行山口述活动、电影口述活动等。
鄢秀期待口述影像教育更系统化、理论化、学术化,为口述影像发展增添力量的同时给视障人士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他们被局限的生活中提供一个通道,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与所有人一起,‘看’到世界的灿烂多彩。”
(责编:苏缨翔、徐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