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融通

发布时间:2024-11-27 09:19:07 来源: sp20241127

  作者:秦尊文 路洪卫(分别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副主任)

  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的重点。在2023年10月召开的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的战略判断,强调“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紧扣“协同融通”,以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以高水平协同联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整体合力。

  1.区域协同融通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在重庆、武汉、南京、南昌先后四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始终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覆盖中国沿江11省市,“共”字当头,为各省市赋予了责任担当;一个“共”字,必须由11省市联手书写。同饮长江水,共担新使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11省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共守一江碧水。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2015年的81.8%增至2022年的98.1%,2020年以来,长江干流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Ⅱ类,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恢复向好,江豚数量从2017年的1012头增长到2022年的1249头,实现历史性回升,生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沿江省市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考察时强调,“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上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协作,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联动不断加强,致力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再到长三角一体化,沿江11省市强化协作,区域融合实现重大提升,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黄金水道正加快释放黄金效益。

  同时也要看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取得的成效还不稳固,客观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市场化多元化的利益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生态保护地和受益地之间补偿机制不健全,产业转移、园区共建等跨区域合作缺乏利益分享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强化区域协同融通,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通过协同治理、高效融通,全面提升长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守住流域安全底线,进一步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进一步释放规模经济效应,着力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2.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沿江省市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这为沿江11省市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的实践路径。在新的起点上,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出发,进一步推进沿江省市在省际共商上提站位,在生态共治上出新招,在全域共建上聚合力,在发展共享上见实效,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

  保持共抓大保护的战略定力,高水平共建生态共同体。长江经济带因长江而生、因长江而兴,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江湖库,是一个系统的生态共同体。从长远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域共建,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入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同时,科学把握长江水情变化,坚持旱涝同防同治,统筹推进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强化流域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加强跨区域水资源丰枯调剂,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高质量共建利益共同体。实践表明,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会产生巨大空间集聚效应,深刻调整原有利益格局,加速形成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利益意味着共同责任。川渝两地探索跨省市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协同共建、资源共享、政策共商的新体制;湘鄂赣三省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从“合作行动”到“协同发展”,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正向更高层次发展;长三角地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区域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合力不断增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协同,创新利益分享模式,研究建立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推进跨区域共建共享,进一步统筹抓好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形成溯江而上梯次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格局,鼓励生态保护地和受益地、流域上下游合作发展,开展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持续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做好,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3.深化交通融通、要素融通、文化融通,以高水平协同联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整体合力

  融通,即融合通达之意。应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深化区域交通“硬联通”、长江文化“软联通”,促进要素市场互联互通,以高水平协同联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整体合力,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实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跃升。

  交通融通是区域协同融通发展的基础所在。近年来,随着长江航道建设持续实施,多式联运、江海直达等运输方式在长江干线加速发展,长江成为沿江省份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黄金水道。应从整体上谋划和建设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强交通网络的相互联通和“公水铁”等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有序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向支流拓展,畅通干支相连“微循环”,加快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和合裕线等提档升级,深入推动汉江两千吨级航道建设,进一步有序提升湘江、沅水、赣江、信江等高等级航道通航条件,畅通岷江、嘉陵江、乌江、金沙江等航运,持续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内河航运发展格局。

  要素融通是区域协同融通发展的核心所在。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畅通要素市场化流动通道,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集中。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信息共享和流程互联互通,深化政务服务合作,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区域间、城乡间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需要。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经济合理布局,统筹抓好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鼓励区域间共建产业园区,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推动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继续深化上游地区同中下游地区的能源合作,推进西电东送接续水电项目建设,在长江经济带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强数据、算力和能源之间的协同联动。

  文化融通是区域协同融通发展的根基所在。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应深化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协同合作,构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协同格局,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现实创造力。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统筹兼顾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特点和文化多样性,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与长江经济带融合共建,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讲好新时代的长江故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携手共同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滨江城市、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大力培育体现长江文化的优质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让长江文化可见、可感、可亲,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光明日报)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