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都:惠民服务可感可及 发展成果共建共享

发布时间:2024-11-01 21:37:27 来源: sp20241101

   中新网 成都3月8日电 (记者 岳依桐)四川省成都市是一座人口逾2100万的超大城市。拥有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这座城市仍坚持以人为本,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件民生“小事”。在这里,惠民服务在城市生活各领域可感可及,发展成果也与所有市民共建共享。

在成都,儿童得到了全社会的悉心关爱。小朋友们在青羊区金沙街道金凤社区活动中心做游戏。程青轩 供图

  打造全龄友好包容社会

  在此前举办的成都市总工会女职工流动课堂——关爱护身心情暖“半边天”职工健康守护活动上,受邀而来的知名专家教授开展面对面义诊服务,还提供丰富多样的健康体验,并邀请四川省红十字会为女职工们开展AED及心肺复苏培训。

  此外,现场还配套开展插花、茶艺公益课程,照片打卡,趣味猜谜赠宣传文创和“城市职人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女职工们兴致盎然,争先体验喜欢的项目,并相互交流、拍照留念,现场一片其乐融融之景象。

成都市总工会女职工流动课堂——关爱护身心情暖“半边天”职工健康守护活动现场。成都市总工会供图

  仅2023年,成都市各级工会累计开展女职工流动课堂、讲座228期,覆盖超过20万人次。该系列活动是成都关爱女性的举措之一,这座城市一直聚焦女性权益优化。此前成都市印发的《成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包括推进宫颈癌综合防控试点工作、将加大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工作力度、促进男女平等分担家务等方面的规划。

  成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可谓多姿多彩:随处可见的运动设施、开设多元课程的老年大学、种类丰富的社区活动和修在“家门口”的养老院……

  近年来,成都不断推进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据了解,成都正加速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养老服务”向“为老服务”转变。

  2018年,成都开始探索推行嵌入式养老服务,将社会专业养老机构的服务引入社区,打造一个个“家门口”的养老院。金牛区营门口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就是其中之一。老人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包括助餐、日间照料、医疗护理等在内的专业服务。

  比如为了让老年人安心用餐,助餐点会提供儿童餐及儿童看护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志愿者还提供免费送餐上门的服务。“很方便,饭菜好吃,服务也很贴心。”68岁的社区居民罗婆婆说。

金牛区沙河源街道友联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为当地老年人提供了便捷、专业的服务。程锦供图

  目前,成都儿童友好社区覆盖率不低于50%,公共场合几乎都有母婴友好设施,带娃出门再也不用全家出动。而在营门口街道花照壁社区,小朋友还以观察员、参与者等多重身份参与社区建设。

  走进该社区儿童之家,婴幼儿托育、儿童手作工坊、非遗体验室、儿童阅读角等一应俱全,为各年龄阶层儿童提供交流学习的一方天地。“孩子有了去处,家长也能解放双手。”社区居民陈先生说。平时经常带5岁的儿子到这里来玩,孩子和自己也在社区举办的各种亲子活动中收获颇多。

  都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不想走”的背后,是男女老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是成都用心用情关爱每一位居民的努力。

  多措并举关爱重点人群

  拿起衍纸笔,将纸条轻轻卷进去,做成一个紧卷……温江区公平街道残疾人衍匠文创基地内,一群残疾人正细心制作着专为妇女节设计的“女神”系列衍纸工艺品。一个个形状不同的纸卷经过组合,成为一件件艺术品,也是残疾人增收的“法宝”。

“衍匠”残疾人文创团队和其创作的文创产品合影。何畔摄

  近年来,成都市文创产业持续“蝶变”,也让残疾人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2023年起成都大力推动“美丽工坊”残疾人文创产品精品化发展,引入社会专业机构,通过集专业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社会化运营、公益性助残于一体的运营模式,助力残疾人实现就近便利就业增收。

  截至目前,成都全市已打造“美丽工坊”生产基地12个,残疾人文创工作室(工坊)10个,残疾人非遗及文创项目33个,残疾人文创手作产品涵盖瓷胎竹编、双面蜀绣、剪纸等23类、178种。其中,羌绣、棕编、藤编等7个项目已基本形成产业链条,产品远销海外。

“成都新十二月市之美丽工坊·幸福集市”系列主题助残活动现场。成都市残联供图

  “感谢美丽工坊就业增收项目为残疾人打造了如此优质的集市,正是有了大家的支持,我们才能有这样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日前,参加完“成都新十二月市之美丽工坊·幸福集市”系列主题助残活动的听力残疾人琳琳如是说。

  据统计,成都共有30多万残疾人,但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落下任何人。无障碍设施不断完善、各类助残活动持续开展,为帮助残疾人更好地生活,成都多措并举、脚步不停。

  为了更好关爱独居残疾人、行动不便残疾人、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等重点特殊人群,成都还依托“微网实格”和残疾人组织体系,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敲门行动”,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掌握和解决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

  建成爱心慈善超市100个以上,新建公益慈善基金1000只,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000户以上,推动“美丽工坊”残疾人文创产品精品化发展……大城无小事,成都致力于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和社会的温度,而一点点城市微光,汇聚成磅礴的动人力量。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菜市场与阅读,看似不甚搭配,却在成都实现完美联动。截至目前,成都已在农贸市场建成开放32个“菜市书屋”,冀在满足市民休息、阅读需求的同时,也为闹市添上一抹书卷气。

  书籍是精神世界,菜市场是填饱肚子,两个都是人生的必需品。每天都有好吃的,有好书读,就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儿。目前,成都还有38个“菜市书屋”在建,未来也将按照因地制宜原则持续推进建设。

  成都益民菜市东苑店的“菜市书屋”虽面积不大,但桌椅、应急药箱、饮水机等配备齐全,十分温馨。书架上的图书以菜谱、家政培训、作文写作、健康养生、文学名著等为主,每日前来阅读的商户、市民络绎不绝。

菜市书屋已成为附近市民、商户阅读休憩的好去处。成都益民集团供图

  在该市场卖了3年海鲜的蒋老板只要有空,就会到书屋坐坐,平日里忙着做生意,他很难抽出时间去图书馆等场所看书学习,建在市场内的书屋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蒋老板热衷于从书本上学习各类海鲜的处理和烹饪方式,并作为附加服务分享给顾客。“摊位的销量都提高了。”

  小书屋,大民生。一半烟火,一半书香,糅合成这座城市最宜人的幸福温度。“菜市书屋”只是成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创新尝试之一。图书馆、书店、社区读书角、小区阅读室……一个个基层文化设施星罗棋布,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落实到群众身边。

  2024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鲜明提出,要推进基层文化设施“亲民化”改造,创新实施“菜市书屋”等文化惠民项目,在街区、绿地等建设一批家门口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正满怀温情,不断完善、创新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成都已经连续1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个向好喜人的数据,是经济、生态、文化、消费等多个维度的考量,更是普通市民最朴素愿望的实现。而这座有温度的城市,始终用心用情,实现市民们一个又一个关于幸福的愿望。(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