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发布时间:2025-01-05 03:18:34 来源: sp20250105

  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滋养了中华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所谓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就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中最精粹、最优秀的部分,是深入回答时代课题、最有时代指导力和号召力的理论结晶,具有指引我们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真理力量。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代精华

  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只有同各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国情实际相结合,指引我们牢牢把握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同时认为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迄今最进步的社会形态,其走向成熟乃至取得最后胜利,必然要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和长期的发展过程,因而其自身发展也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在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体现了把握历史规律与历史趋势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新时代标示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一方面,这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我国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我们依然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另一方面,新时代也意味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以新时代为时代坐标和基本依据科学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就牢牢掌握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指引我们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上就体现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与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客观实际,抓住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新的特点,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据此,党的二十大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概括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实现这一中心任务,我们党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执政党建设实际相结合,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建世界上首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活动中,科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理想、政治纲领、政治路线和政治品格。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指导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自我革命精神,深入推进管党治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坚持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坚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这“十三个坚持”集中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主线,深刻阐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科学布局、价值追求、重点任务,指引我们党不断加强革命性锻造,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精华

  “第二个结合”,既是对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带来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明确中国特色的深厚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五个突出特性”的提出,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充分的前提条件、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所具有的独特而深厚的文化根基,进一步增强了传承中华文明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对于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不竭的文化泉源、让古老的中华文明重新焕发青春活力都具有重大意义。

  提出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科学方法,指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两个结合”是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方法和必由之路。第一个结合,解决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答案,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第二个结合,为中国共产党人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厚文化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并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在中国牢牢扎根、永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添时代内涵和新的生命力;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两个结合”之间不仅相辅相成、紧密关联,而且同“六个必须坚持”内在统一,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方法,指引着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现代魅力和时代光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5000多年璀璨文明中承继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的精华养分,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在其各个组成部分中都有鲜明体现。比如,习近平经济思想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提出了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重大观点;习近平法治思想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重大观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观点;习近平外交思想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提出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观点;习近平文化思想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提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恒久的现代魅力和璀璨的时代光彩。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理论结晶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一系列崭新的课题等待我们解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正确回答中国之问,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比如,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新时代强军目标和战略,提出维护和落实中央对香港澳门的全面管治权,提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等。这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和重要战略部署,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正确回答世界之问,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旗帜高高飘扬。“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天下情怀,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给出了中国方案,作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回答。从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到2015年在第七十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五位一体”总体框架,再到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提出建设“五个世界”的总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断丰富发展;从在国家之间和地区层面构建命运共同体,到在全球领域打造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卫生健康等命运共同体,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落地生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稳步推进,给世界带来的是繁荣稳定的巨大红利,创造的是扎扎实实的民生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与时代发展潮流的高度统一,凝聚了各国人民期盼建设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生命力、感召力,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

  正确回答人民之问,使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人民之问,集中体现为如何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对人民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作出了鲜明回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全面深化改革到“一个也不能少”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到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文明建设到“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我们党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党充分认识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完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使中国式现代化拥有了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正确回答时代之问,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曲折起伏,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充满艰辛。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作出了科学回答,即“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

  (作者:杜飞进,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光明日报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