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不断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 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发布时间:2024-12-21 09:09:16 来源: sp20241221

  科技创新——广州不断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 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卧虎藏龙 勇闯科研“无人区”

  过去一年,广州GDP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逆水行舟,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越是在新旧动能转换期,越要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近年,广州着力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这一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仅与广州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紧密结合,也巩固了广州在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的一线城市地位。目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中跃升至全球第8位。

  1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出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的成果“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首次发现”入选。

  去年12月,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从广州南沙出发,首次试航成功。

  去年9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猪体内成功培育出人源中期肾脏,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报告人源化功能器官异种体内培育案例。

  去年8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发的我国首套20kW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成功完成海试。

  去年3月,由广州国家实验室牵头研发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来瑞特韦片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这是国际上第一个无明显毒副作用的单用(无需联用利托那韦)3CL拟肽类靶向新冠治疗药物。

  国际第一、世界首次、国内首套、国内首次……翻看过往一年的“科技日历”,这些科研成果在全球科技版图上、在越来越多的科技前沿“无人区”里,标注下“广州”二字。

  面向未来,一批大科学装置和科学设施平台承载原始创新重任,在广州落子: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2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挂牌,4个项目入选国家颠覆性技术专项。

  “颠覆性技术是大国竞争的关键变量。”大湾区协同院副院长刘玉峰表示,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构建“科教平台+投资基金+创新园区”颠覆性技术创新体系,采取“管育接转教”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在广州培育和聚集颠覆性技术、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样板。

  构筑产业“护城河”

  要向新,也要向实。细看过去一年出台的广州科技创新政策,会看到一条由创新链、产业链交织而成的主线。

  聚焦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出台《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优化提升方案》,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递补支持”。

  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出台高企“26条”,发布拟上市高企百强榜单,支持人工智能、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建立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支持体系;扩大“免申即享”范围,共下达经费11.34亿元,直接受益企业7300余家。

  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设立1500亿元产投母基金和500亿元创投母基金;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已落地29只子基金,子基金实缴规模超215亿元,投资广州项目130个,其中云从科技、广钢气体、多浦乐电子已上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银行累计为超1.18万家科技企业放款超1000亿元。

  投入以数字说话,成效也要以数字说话。广州日报记者获悉,去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至1.3万家和2.1万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实现翻倍增长;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22家、增量全国城市第一。

  作为汽车独角兽企业,广汽埃安于去年3月发布全新一代高性能集成电驱技术群“夸克电驱”。这种巴掌大的电机能带来超大马力,电机功率密度提升100%,突破了电机“大功率与小体积”不可兼得的世界级难题。

  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广州持续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护城河”。

  1月20日,由生物岛实验室领衔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国产商业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H-F120“太行”在广州发布。透射电镜具有极高的行业垄断性与技术门槛。行业数据显示,此前,我国透射电镜100%依赖进口,国产化尚属空白。

  “这对于我国摆脱进口依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徐涛介绍,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将为我国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半导体工业等前沿科学及工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0”到“1”的前沿突破,从“1”到“100”的成果落地,创新火花正在广州星火燎原。

  打造人才“引力场”

  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创造了19项“世界第一”的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广汽动力总成团队自主研发的汽车“心脏”……神州大地上,一批工程科技成果正将中国式现代化从“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它们背后都有着一支来自广东、广州的力量:国家工程师。

  1月19日 ,“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广州地区有2人4个团队上榜。

  从港珠澳大桥工程总工程师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跨海工程与综合交通研究所首席工程师,苏权科作为获奖代表上台发言表示,他将致力于推动卓越工程师在大湾区不断涌现,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更多的杰出工程师,不断提升中国工程师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如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育才、引才、用才?广州拿出真心实意,用好“真金白银”,努力打造世界人才高地,让全球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在广州竞相迸发。

  真心爱才、悉心育才,让青年科学家拿到学术生涯“第一桶金”——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计划,连续5年计划总投入约10亿元,以普惠支持的方式,首批支持超1800名青年人才在穗开展原始创新。

  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认定标准试点工作,列入商务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最佳实践案例;汇聚3000余名外籍高端人才来穗创新,新发放人才绿卡1738张,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跻身全国前三。

  站在新起点上回顾广州科技创新这一年,一次又一次尖端科研突破,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天地,一个又一个先进制造业项目,锻造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筋骨,一位又一位卓越人才,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动力。

  专家“高”招

  示范应用科技成果

  跨过“最后一公里”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实验室研究员 周荣

  什么是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我认为,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制造出样机,并不是“最后一公里”;样机完成“中试”,成为产品、商品,在产业中形成示范应用,才是真正的“最后一公里”。任何科技成果落地到产业中,都需要经历市场对它的信任过程,如果跨不过这道关,科技成果是无法从样机跃升成为产品的,科技企业也无法真正发展壮大。

  政府出台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更关注这“最后一公里”的跃升,筛选出在国内和国际上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尚未取得大量市场业绩的科技成果,纳入支持清单,优先落地本地机构、企业,助力科技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值得注意的是,“首台套”不应是唯一的支持标准。考虑到产业应用的细分特点和专业性,建议政府组织各领域专家,成立多个专家小组,从不同产业领域的细分赛道上遴选首台套乃至二台套、三台套等具有真正创新价值的科技成果。

  数读广州创新

  “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四年居第2位。

  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中跃升至全球第8位。

  全市R&D经费投入988.36亿元,居全国第四位。

  22家企业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总量居全国第四。

  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27.74%,增加4633家,增量全国第一。

  2023年当年新增6位两院院士(含外籍),为历年之最。

  在“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中首次位列全国前三。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猪体内成功培育出人源中期肾脏,是世界范围内首次报告人源化功能器官异种体内培育案例。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发的我国首套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成功完成海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编辑:李润泽】